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零五章 南洋大开发(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不管是从未来的盈利性、大顺政权特殊的商人地位、盐商的“珠玉在前”,亦或是其余的种种原因。

  总归,开发南洋这件事,已经成为了这些商人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刘钰的信誉还在,赚了当然好。

  赔了……赔了就只当报效了。

  比起盐商每年百万两的持续性报效,这一次开发南洋,刘钰估计一次性就能投入上千万两规模的资本。

  除了对专门对口的如咖啡等西洋贸易品,或者朝廷买办下的漕米外,刘钰也在其中牵头,尽可能完成上下游产业的整合和沟通。

  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当然不可能如无头苍蝇一般毫无章法。

  这里面,仍旧需要大量的学实学的学生,进行海量的计算,以及刘钰主导的对未来贸易的预估。

  纯粹靠看不见的手,非得出大事不可。

  比如种一堆咖啡,结果多了卖不出;或者现在好卖,但不久欧洲必然又得再来一场战争,大顺本土又不喝咖啡,那就砸手里了。

  又比如种一些棕榈绳麻,结果不足跟上海军扩建计划所需,到时候又缺了。

  还有一些现在看来无利可图,但实际上数年之内必然大有价值的橡胶之类;亦或是伴随着与绝密的大顺印度计划息息相关的金鸡纳树产业等。

  还有和军装颜色息息相关的茜草、靛蓝;欧洲战争英法开战下茜草红、靛青蓝的出口额猛增……

  等等。

  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

  靠看不见的手搞破产和转向新产业,动辄就得十几年时间。尤其是一次对外贸易要以两年为周期的现实下,更久。

  只不过,虽不靠看不见的手,朝廷也并不出资搞官办。

  一来朝廷没钱做这种数年的长期投资,二来大顺的行政效率和基层控制力搞官办定会搞得一塌糊涂。

  商人们出资,刘钰主导的工商部负责制定规划,保有一定的自由余量。

  同时也不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模式的那种强制收购,而是允许他们自行售卖,甚至可以如辽东黄豆或日本大米一般,搞期货。

  之后在龙牙门的几日,基本上就是刘钰拿着成麻袋堆积的书页,分发下去。既算是讲清楚这些产业的用途、规模、规划;也算是找个机会给这些商人们上一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

  商人们会经商。

  但真的未必懂经济学,尤其是大顺这种极为特殊的环境,赶上海外贸易的风口,坐在家里都能收钱收麻了的特殊性,这些商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刘钰心里也真没底。

  大顺至今为止,算上这次,已经算是有了两次“朝廷干涉引导下的资本转移”。

  一次是鲸海、虾夷开发。

  通过强迫日本开关,盘活了东北亚贸易,靠虾夷在日本畅销的海产品、以及日本的稻米商品化期货化,完成了快速的对虾夷的移民。

  通过玻璃制造业带动的灯油进步,通过海军订单的油脂肥皂,以及后续的对西洋出口的甘油硬脂酸产品,推动了鲸海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捕捉业,也盘活了海参崴等地的粮食商品化。

  那一次的从江南到东北的资本转移,前前后后大约投入了七八百万两。

  江南和京畿的投资者们,早已经收回了成本。

  而这七八百万两的投资,也促使了后续移民的增多,使得移民成本急速下降。

  可以说,这样的人口移民规模,如果是朝廷推动的官方移民,没有五千万两下不来。

  没有商业盘活,就会和刘钰去永宁寺时候看到的那些村落一样:狗彘食人食,却穷的没钱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