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北边的江山大有可为(继续五更大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许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么游牧民族必然会是农耕民族的天敌,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游牧就注定了它的产出稳定性不如农耕,一旦遇到了天灾,立马就断粮。
这个时候,掠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从早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一直到隋唐,这个规律都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没有李宽,在接下去的几百年,上千年里,也不会有改变。
“陛下,草原之所以没有办法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地方还不是真正属于大唐。哪怕是通过战争,短暂的征服之后,最终大唐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把这片土地纳入统治之中。要让草原长治久安,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你的意思,推广棉花种植就能改变这种状态吗?”
“单纯的靠推广棉花种植,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在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推广棉花种植,只要规模上去了,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镇,那么这些地方慢慢的就会跟关中一样,成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这些地方的牧场全部都变成了棉田,当这些地方都修筑了城池,当这些地方随时随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没,长治久安,岂不是必然的吗?”
李宽现在的想法,就是让草原不再是草原,变成一片片良田,那么这些地方,就会是大唐稳固的州县了。
至于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这个年代,谁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老虎满山跑,树木遍地长。
在这样的年代谈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一点意义都没有。
“朔州自古就是边城,不说那些勋贵功臣,普通百姓有几个愿意去的呢?”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已经有点心动。
不过,他还是对这个建议没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真要是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草原问题,哪里还能有这样的难题落在自己头上呢?
其实,这也算是当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没有棉花这样的特殊作物,也没有水泥路联通长安到朔州,更没有充足的粮食。
所以,李宽的这一套,放在以前,那绝对是属于纸上谈兵,昏招一个。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登州的鲸鱼肉干、江南的稻谷,都可以直接走水路运输到洛阳,然后通过四轮马车,走水泥路快速的转运到洛阳到朔州沿线的州县。
有了装载量大的四轮马车和水泥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养活一个一两百万人,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这些人虽然主要种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么其他的作物都不种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习惯,哪怕是分给他一百亩地,他肯定多少也会种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类的,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
再加上这些地方紧挨着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实倒不至于所有的东西都依靠外地运输。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移民的好处,那么自然有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观狮山书院医学院附属医馆准备在这些移民的州县,每个县都建设至少一座医馆,并且,微臣也会安排人手在每个州府至少设置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设相应的蒙学和小学,并且鼓励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到这些地方实习,全力支持这些州县的建设。”
李宽推广棉花种植,显然是准备了一堆组合拳。
百姓担忧什么,我就给你解决什么。
一个人一百亩永业田,女人也给你分田地,一家人整体搬迁过去,很可能就是几百亩地。
这对家中良田无几的百姓来说,诱惑力不要太大。
一旦朝廷真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绝对会迎来一大波移民潮。
这几年,关中的人口增加的非常快,已经有点超出土地的承受负荷了,正好外迁缓解一下这种局面。
“如今薛延陀人也不安分,要是大量移民到朔州周边,难保大战一起,搞得生灵涂炭,到时候朝廷的威信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世民基本上已经被李宽给说服了,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
“陛下,薛延陀人已经难成大气,只需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可以灭了他们。之后,按照微臣的想法,西起凉州,连接银州,再通朔州,之后连上幽州,这一条横线,四个节点,将会是我大唐北方边疆的第一道纺线,如今凉州到银州的水泥路已经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许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么游牧民族必然会是农耕民族的天敌,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游牧就注定了它的产出稳定性不如农耕,一旦遇到了天灾,立马就断粮。
这个时候,掠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从早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一直到隋唐,这个规律都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没有李宽,在接下去的几百年,上千年里,也不会有改变。
“陛下,草原之所以没有办法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地方还不是真正属于大唐。哪怕是通过战争,短暂的征服之后,最终大唐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把这片土地纳入统治之中。要让草原长治久安,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你的意思,推广棉花种植就能改变这种状态吗?”
“单纯的靠推广棉花种植,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在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推广棉花种植,只要规模上去了,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镇,那么这些地方慢慢的就会跟关中一样,成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这些地方的牧场全部都变成了棉田,当这些地方都修筑了城池,当这些地方随时随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没,长治久安,岂不是必然的吗?”
李宽现在的想法,就是让草原不再是草原,变成一片片良田,那么这些地方,就会是大唐稳固的州县了。
至于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这个年代,谁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老虎满山跑,树木遍地长。
在这样的年代谈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一点意义都没有。
“朔州自古就是边城,不说那些勋贵功臣,普通百姓有几个愿意去的呢?”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已经有点心动。
不过,他还是对这个建议没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真要是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草原问题,哪里还能有这样的难题落在自己头上呢?
其实,这也算是当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没有棉花这样的特殊作物,也没有水泥路联通长安到朔州,更没有充足的粮食。
所以,李宽的这一套,放在以前,那绝对是属于纸上谈兵,昏招一个。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登州的鲸鱼肉干、江南的稻谷,都可以直接走水路运输到洛阳,然后通过四轮马车,走水泥路快速的转运到洛阳到朔州沿线的州县。
有了装载量大的四轮马车和水泥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养活一个一两百万人,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这些人虽然主要种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么其他的作物都不种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习惯,哪怕是分给他一百亩地,他肯定多少也会种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类的,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
再加上这些地方紧挨着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实倒不至于所有的东西都依靠外地运输。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移民的好处,那么自然有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观狮山书院医学院附属医馆准备在这些移民的州县,每个县都建设至少一座医馆,并且,微臣也会安排人手在每个州府至少设置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设相应的蒙学和小学,并且鼓励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到这些地方实习,全力支持这些州县的建设。”
李宽推广棉花种植,显然是准备了一堆组合拳。
百姓担忧什么,我就给你解决什么。
一个人一百亩永业田,女人也给你分田地,一家人整体搬迁过去,很可能就是几百亩地。
这对家中良田无几的百姓来说,诱惑力不要太大。
一旦朝廷真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绝对会迎来一大波移民潮。
这几年,关中的人口增加的非常快,已经有点超出土地的承受负荷了,正好外迁缓解一下这种局面。
“如今薛延陀人也不安分,要是大量移民到朔州周边,难保大战一起,搞得生灵涂炭,到时候朝廷的威信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世民基本上已经被李宽给说服了,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
“陛下,薛延陀人已经难成大气,只需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可以灭了他们。之后,按照微臣的想法,西起凉州,连接银州,再通朔州,之后连上幽州,这一条横线,四个节点,将会是我大唐北方边疆的第一道纺线,如今凉州到银州的水泥路已经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