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七一章 恶龙残影(十)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跑去平抑价格;全面取缔盐业专营,那么也就没有私盐了。

  这就有点像是后世,一边盛赞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必将自我过度到君主立宪制,一边又认为大明应该加强皇权继续加大江南税收、打击东林党,有点类似。

  出于对明末思想家的尊重,大顺这边的儒生对此,做了很多解读。

  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还算圆的过去的解读,就是说,这里说的管,指的是管生产端。

  生产端要管。

  销售端要放。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由这个角度的解读,也就引出来了这一次盐政改革的诸多争端。

  因为,刘钰一直着手的,是生产端的改革,而销售端他认为只是借着改销售端的名义,实则搞生产端改革而已。

  也因此,林敏等盐政改革派,从一开始就没怎么考虑生产端的改革,考虑的只是废除盐引世袭制,改成盐区内自由流通制。

  也也因此,扬州盐商豢养的儒生,搞卷堂文,搞社团建言,发力点不能在盐引制不能改,而发力点只能在维护盐户小民利益的角度。

  当然,皇帝,包括朝中一些真正为社稷、皇权着想的忠君爱国之辈,包括林敏等人,妥协性地支持了刘钰的盐改垦政策,也是因为刘钰的大型晒盐场计划,达成了明末反思之下对盐政的最终构想:

  即,【官于出盐之乡,收积而鬻于商。官总而计之,足以裕国用而止尔。官有煮盐之饶、民获流通之利。一入商人之舟车,其之东之西、其或贵或贱,可勿问也】

  官方通过生产端直接征税,征税之后,商人爱怎么卖就怎么卖。

  当然,这里面还有刘钰给打的几个小补丁,重新调整盐区、发展四川井盐覆盖湖北、官方大宗运输到特定地点减少商人囤货居奇可能、官方控制一定的盐进行价格调控等。

  最终才让朝堂内,包括皇帝,对这样的盐政改革予以了支持。

谷</span>  其思路,和这样是生产力的进步,鸡毛关系都没有。

  纯粹是【官有煮盐之饶、民获流通之利】的思路。

  主要是一大堆小盐户,控制起来确实麻烦,也压根控制不住。而且彻底解决了淮南盐成本问题,使得即便加了一部分税,依旧可以保持对私盐的一定优势。

  所以,感谢前朝的一些政策,以及思想界对前朝政策的诸多反思,在前朝恶龙的残影下,盐政改革,包括根本性的搞大盐场的方案,算是刘钰为数不多的、符合思想界主流理念的改革。

  而至于说盐户和圈地的问题,以及现在扬州生员喊着“为了盐户利益”口号的现实问题,其实林敏感觉真的就像是在看笑话。

  虽然没有刘钰说的那种,挥舞着人民的乞食袋屁股上却挂着封建纹章这个视角的可笑度,但他们自有笑点。

  林敏就觉得这就是正宗的“言有似是而非仁义之实者”。

  至于这些生员的请愿能不能有可能获得支持,反正是朝堂里其实不太可能获得利益群体之外的支持。

  这个,用老马的那篇《委员会告同盟书》里的一段,其实就非常容易说清楚。

  【他们(小资产者、小农、小市民的)……要求消除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压迫,设立国家信用机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