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七零章 恶龙残影(九)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式给出了个特别解释。况于现在,刘钰都开始与荷兰买办合作,到处走私的背景下了。

  船坚炮利追上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前,所谓工业化带来的差距,也就那么回事吧。追上燧发枪、调整好税收制度、解决炮兵技巧,凭着体量,当个压路机是没问题的。

  所以也就造就了刘钰和林敏关于盐政改革的分歧,或者说刘钰和大部分大顺官僚、士大夫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巨大分歧。

  而大顺的主流思潮,源于对前朝那条恶龙的反思,前朝的残影至今笼罩在大顺的头顶上。

  这种残影的笼罩,类似于宋极力避免唐末藩镇武人乱政的教训,搞出了一个宋。

  明到底因何而亡?

  明亡时候,士大夫们是进行了集体反思的。

  反思的一个结果,就是相对心学异端的反而动之,最终引发了崩塌式的对理学的反思。

  而在治国理政上的反思、经济制度上的反思、税赋制度上的反思……这些反思,不是凭空的反思,而是针对大明末期的种种乱象的反思。

  国祚近三百年,哪怕后世,三百年的时光,也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况于此时。

  明末的反思,更多的是反思明中晚期的种种乱象。

  归结于一条鞭法的。

  归结于横征暴敛的。

  归结于白银货币化的。

  归结于税收制度的。

  当然,也包括盐政制度、货币制度、税收问谁收、工商业发展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亚当斯密生活在英国,所以他在手工业已经发展的英国,写出了国富论;而法国那群人生活在法国,所以法国大革命之后,搞出了雅各宾土改。

  明末士大夫的种种想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社会实践、历史演化、以及那根深蒂固的无处不在的融化在躯体里的仁义道德所凝聚出的。

  刘钰说他的想法对,他怎么证明?

谷</span>  若是后世,被人甩飞了,拉开了巨大差距了,可以靠“开眼看世界”来证明。

  那么,现在呢?现在他的想法,怎么证明是对的?

  此时的古今中外,并不包括未来,所以没法证明他是对的。

  而在盐政改革问题上,他能够获得皇帝的支持、并且最终获得了改革派的妥协和一定程度的支持,应该说,还是源于主流士大夫对前朝的反思。

  但这种反思,又注定了与刘钰只能做短暂的同路人。

  因为,包括后世盛赞的王夫之在内,他们对前朝的反思,很多是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是一种皇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治国导致完犊子了,要是按照自己想的去治理就会很稳固的心态。

  仍旧是出于“王者能臣天下之人”、“以小人养君子乃天之制也”、“百姓、禽兽也、非人哉”的角度去思考的。

  而黄宗羲反的,可不是反君主制,反的是君主专制,取而代之的,则是“士绅阶层对其余阶层的专政共和,加儒家教区制”,搞半封建制,学校作为最高立法机构和监察机构。

  所谓: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于学校。

  学校里的人,又怎么选呢?

  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

  道德规范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