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三八章 国运(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林敏听到的不是轻工业革命有关的前置科技。

  只是简单的概念棉花种而已。

  因为产量高一半,纤维长的多,纺出来的布更细腻。

  仅这个理由,就足够他支持圈地垦荒。

  而且他也很清楚,垦荒公司那些人说的都对,不这么搞,无法做到快速的棉种替换。他很清楚农村什么样,朝廷有怎样弱鸡的控制力。

  现在刘钰的意思,明显是说,要把淮南变成“棉纺织业中心”,而不再是“盐业为产业支柱”。

  这件事,他支持不支持?

  他支持。

  但是,这不是一个瓶子倒了扶起来这样的简单改变。

  种个舶来的苹果树,还得好几年结果呢。

  把支柱产业从盐业,变为纺织业,这得几年才能结出果实?这里面又要牵扯多少事?

  中途造就了失业、换业,怎么解决?谁来负责?

  最可怕的,就是盐工起义怎么办?

  况且,他也不明白,纺织业一定和盐业冲突吗?

  他要的,只是扬州继续做盐业的物流中心。

  可听刘钰这意思,是说扬州连盐业的物流中心都不要做了,彻底和盐业切割吧。

  这就有些让他难以理解。

  或者说,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如果把盐业放置在淮北,那么淮南盐区的盐业物流中心是哪?

  显然,不再是扬州,而是上海了。

  因为海州装了盐,走海路去松江府,松江府将成为大顺两淮盐业的物流中心、

  海州注定了只能是产盐地,做不了这个物流中心、资本中心和商业中心。

  林敏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刘钰一定要把资本都往松江府集中。

  “国公,垦荒的事,我当然是支持的。国公应该清楚,垦荒公司圈地过程中,逼死人的事,我是站你这边的。”

  “但是,松江府已经足够繁华了,实无必要再用政策,使得资本涌入了。”

  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疑问,听起来刘钰应该给他一个必须让资本往上海积累的理由。

  但刘钰并没有给出理由,而是说道:“我只是出于对淮北晒盐有巨大优势来考虑的。淮南真的不适合晒盐,至少相对淮北来说,无论是气候还是距离产煤区的距离,都不合适。”

  “既胸怀天下,那么叫百姓吃上便宜的盐,总也是我们该做的,不是吗?”

  林敏心道,你要真真么想,就该支持万历四十几年的那场盐改之争,支持废除盐税。

  你既空谈大义,不说实话,扯大义谁不会啊?

  正欲也要开始空谈大义扯犊子呢,不想刘钰却话锋一转道:“罢了,盐在淮南淮北,日后再议。只要林大人支持继续垦荒就好。”

  “此番回京,盐改、垦荒两事,必要争论不休。到时候,还望林大人问心直言。”

  林敏这才焕出笑容道:“那是一定。此事虽与王道不合,但其中问题,也确实非此不可。如今苏南财税为天下最,棉布一业占额不小。南洋日本皆需棉布类。”

  “非此等手段,不足以推广新棉。况且我观垦荒公司资本足备,亦非小农可比。”

  “又兼日后可修水利、堤坝,亦是利民之举。”

  “这一点,国公放心,我肯定是支持的。”

  “你我之分歧,在于,要不要把扬州的资本,都转至松江府。废扬州而兴松江,此为歧尔,可不在这垦荒、晒盐事上。”

  刘钰点头称谢,心想这分歧可大了去了。

  留给大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英国人已经蠢蠢欲动了,必须要在对英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