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二二章 割裂(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今日因为倒卖河工粮就被枪毙,自己若是觉得自己反正不倒卖河工粮便不当回事,下一次若是严抓坑蒙拐骗掺假走私呢?

  令商人没想到的,是这些穷学生的嘴里,一个个都对杀那么多人的事毫不在意,甚至压根就没讨论这件事做得对还是不对,似乎觉得这根本不是个值得讨论的事。

  包括那个刚过去搭话的书生,也压根没讨论杀人是不是有点过了这件事。

  相反,他们却在讨论,人已经杀了,之后怎么办呢?

  孟松麓心里有些好奇,不知道这些对事情颇有见解的孟铁柱对均田一事怎么看。

  他也没说自己的师从,只说道:“如今阜宁几县,劣绅尽除,朝廷当行均田之法。不知诸位对习斋先生的均田之说,可有什么见解?”

  孟铁柱一开口,就直接把孟松麓得罪了。

  “我倒是看过。大概看了看,只觉得全是扯淡。”

  孟松麓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颜习斋也算是他的师祖了,别人当着他的面直接说师祖的想法都是扯淡,心里如何不气?

  也就是他涵养好点,若是稍微差点,这时候就该把火枪拔出来了。

  孟铁柱却没注意到孟松麓脸上的不豫之色,张牙舞爪地在那开喷。

  “颜习斋、李刚主、王昆绳的那些办法,都是扯王八犊子。按李刚主的说法,人口滋生,以后没法均田了怎么办?”

  “他想的办法是啥?想的是,把天下田分为上中下三等。”

  “若均上等田,则均五十亩;中等田,则均一百亩;下等田,则均一百五十亩。”

  “待日后人口滋生,这中等田经过开发养护,已经成为了上等田,那么一人份的中等田就能变成两人份……”

  “且不说他种没种过地,就说一句。我们村子里,就算均田,上哪去一户均五十亩、一百亩、一百五十亩?”

  “那也不说这够不够分,再说一个。”

  “朝廷连官田都没有,怎么均田?他们出的主意,都是些什么狗屁主意?有说让佃户种三十年,慢慢过渡的;有说提高私田税赋,而让官田减税,大家就都把田献成官田了;还有说要直接复井田制的。”

  “这些鬼主意,我看一个都没用。就说你若是士绅,你愿意三十年后拱手把地给佃户?”

  “这和空谈有什么区别?我还说,要是亩产千斤,则就算按照现在的租子,便是不用均田也够了呢。可这不是废话吗?”

  他喷完之后,旁边一个同窗阴阳怪气地接了一句。

  “其实也不是没办法。”

  “可以复古宗法制啊。”

  “比如说,你家均了五十亩田。你生了三个儿子,那大儿子继承,是为大宗。”

  “其余二儿子、三儿子,则是分支。”

  “靠着从大儿子土地里收的税,朝廷收税养船、养兵,让二儿子、三儿子去海外。”

  “去南洋,或是去别的什么地方,也分五十亩地。”

  “这样,还真就可以井田制了。我看,要把地球的空地都占满,还要好久呢。”

  一看就是他们经常讨论类似的话题,这句阴阳怪气嘲讽的话一说,旁边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孟松麓却觉得,这句话并不可笑,完全是个解决的办法,为什么在这些人说来,仿佛是个笑话一般?

  “诸位,这并不可笑。这个办法也不是不行吧?在下愚钝,实在不知有何可笑之处?”

  孟铁柱看了一眼孟松麓,问道:“你知道这个办法最难的在哪吗?”

  “在哪?”

  “在均田啊。你要先把田均了,然后才能收上足够的税,然后才能供养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垦荒。问题在于,第一步的均田都办不了,后面的不就是痴人说梦吗?”

  孟松麓皱了皱眉,忍不住道:“阜宁县如今不是有如均田手段了吗?”

  孟铁柱忍不住笑道:“你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我且问你,你对均田一事怎么看?”

  对这个问题,孟松麓有他们学派的正统解读,而且是绝对符合儒家大义的解读。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明之险亡天下,皆因民无恒产。”

  “是以,制民恒产为王政之本,民无恒产则无恒心。非均田,不能人人有恒产。”

  “故,均田为天下第一仁政也。”

  “井者,均之托古也。”

  他回答的滴水不漏,而且内在逻辑也好、三观也罢,也都是标准且正统的儒家三观。

  制民恒产嘛。

  孟铁柱直接反问道:“均田为天下第一仁政?”

  “然!均田为天下第一仁政!”孟松麓回答的掷地有声。

  孟铁柱忍不住笑道:“那我问你个问题,若有得罪,勿怪。”

  “请讲。”

  “假设,若在开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