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九七章 缺陷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政策吗?朝廷说想到太阳上,难道就能直接到太阳上?”

  “你们只说产盐、产盐。若论产盐,山东、长芦、营口,哪里产盐不容易?”

  “我说你们坐享其成,你们莫要不服气!”

  先被破了防,又被一通贬低,陕西商人静静听完刘钰的贬低,心里彻底服气了。

  确实,很多政策,不是只靠朝廷一句话能解决的。

  说的更明白点,川盐入黔的前提,是和盐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铸钱、军改、外贸。

  大顺经济恢复,要铸钱,要铜要铅。

  云南铜,占了大顺除日本进口外全国铜产量的七八成。

  贵州铅,占了大顺除日本进口外全国“铅”产量的七八成。

  这里的“铅”,其实包括两种东西:铅和锌。

  怎么把云南铜和贵州铅,运出来、运到京城去铸钱?

  只能修金沙江水道、修贵州那些河流的水道。

  这也是朝廷被逼的没办法的事。

  前朝纸币的崩盘有阴影,日本那边又开始限制贵金属出口。

  逼着大顺不得不开发云贵,来缓解货币不足的现实。

  铸钱本身就有大量的消耗。

  而随后的军改,外贸等,对铅、锌的需求更是猛增。

  此时欧洲的黄铜,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中国血统,因为普鲁士柏林科学院刚刚才完成了实验室制锌,而大顺这边早就不知道生产多少年的锌了,绝对的外贸拳头产品。

  大顺军改之后,精锐海军的炮,要用黄铜。步兵训练,要用铅。海军的各种仪器,如量角器、六分仪之类的东西,也都需要大量锌。

  大顺在刘钰为大顺“筑基”的这二十年间,在刘钰根本不关注的地方,也完成了这一次盐政改革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年间,在刘钰没关注的地方,大顺朝廷前后投入了大约400万两白银——如果服徭役的百姓也折算钱的话。当然如果他们算成零成本,那也没花这么多。

  主观上讲,大顺朝廷花这些钱,和为改善民生之类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所谓皇帝仁义爱民,都是扯淡,朝廷若但凡有这么点想法,就不可能干出来运河旱季抽水不准浇地、涝季排水淹庄稼、默许不堵南边的黄河决口保运河的事。

  只是因为铸钱军改等,被逼出来的。

谷</span>  可客观上讲,这些河道的修缮疏通、清理险滩等,也确确实实使得两岸的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期间,共整治了百余处金沙江的险滩,靠着火烧礁石浇水碎石等方式,基本保证了金沙江的河道通畅。

  云南修建了罗兴渡河道、川黔两省合作开凿了仁怀到茅台的河航道。

  这些基础建设,才是川盐入黔的保证。

  才是这几年,彻底让滇盐、粤盐完全退出了贵州的关键之关键。

  没有这些基础建设,朝廷的政策就算设计的再完美,那也是一句空话。

  刘钰的意思便是问,在这期间,这些陕西商人可出过一分钱没有?

  可主动提出来要修河道、修过三峡的拉纤路没有?

  可主动想过,想要做大、发展自己的产业,应该投资修路之类的?

  埋怨着朝廷不给机会,那么有没有琢磨着自己主动开发市场,为盐业运输做好保证,从而水到渠成?

  走私之前从来没断过,这些开盐井的都有参与。他们能花大钱给关二爷修庙,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