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七章 决胜千里之外(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要追述到黄河当年还没改道的时候。每当天好的时候,这些盐碱地就会析出盐硝。
为了解决硝石问题,大顺这边鼓励熬硝,为的是收购这些土硝,集中起来后再进行精炼提纯。
真正能晒盐的地方,是没办法熬硝的。
熬硝的,都不是正统盐产区的贫瘠之地。
但是……熬硝的副产品,是含盐的。
伴随着大顺对硝石的渴求,对战争物资的需求,熬硝法迅速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区盛行开来。
大量的硝石贩子四处收硝,卖给官方。
问题也随之出现。
管硝石的,是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盐。
而管盐的,是不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硝石。
于是,大量的熬硝副产品,流入民间。
说那玩意儿是盐吧……氯化钠含量到底有多少,说不准,又苦又涩,但也不能说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码比嘴里没味要强。
要说那玩意儿不是盐吧……穷人太多,熬硝法推广开之后,很多人连茅厕的硝碱都充分利用,熬出来硝卖钱、剩下的盐底子自己吃。从税收的角度看,这绝对是私盐。
谷</span> 那一套盐引政策,使得中间商赚的差价太多,官盐太贵。
大顺的百姓,很多底层的生活水平,其实是赶不上北美的奴隶的。这硝底子盐,虽然苦涩,但胜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没法抓,因为正规的产盐区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盐区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贩就挑着这些硝石底子熬出来的苦盐,到处卖。
底层市场基本被这种硝石底子的苦盐占据,而且因为熬这种盐的和买这种盐的,都是朝廷的统治薄弱地区:一个是连正规盐场都算不上的贫瘠盐碱地、一个是广大农村。
难道朝廷组织一支巡查队,挨个村去抓挑个扁担挂俩粪筐走街串巷卖苦盐的?要有这基层控制力,也不至于混到修个淮河还得跑荷兰去借钱去。
是以长芦盐场在大顺军改之后,每年的官盐销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么支撑着长芦的盐场看上去很繁荣呢?
漕运走私。
一旦废河被废,几乎是瞬间献出了原形。
很多理论上在长芦盐区销售的官盐,实际上也都沿着运河走私到别处了。
因为这边的官盐价格比淮南盐低。
长芦晒盐法居多,淮南是煮盐法,一个靠太阳一个靠烧火,而烧柴也是成本的,且成本极高,柴禾不是不花钱的。
朝廷的反应向来都是迟钝的。
问个朝廷官员,说军改和长芦盐有什么关系,他们肯定不知道。
而且长芦官盐大量走私,使得名义上的盐税并没有降的太厉害。
朝廷知道漕运肯定是携带私盐的。
但是,具体携带了多少,心里是没数的。
这种特殊性之下,也就可想而知,这些晒盐的民众,会对废弃运河有多大的恨意了。
虽然说,朝廷似乎可以无辜地说,造成煮盐百姓贫困的,是无良盐商,压价放贷。
但问题在于,这些盐商又是谁导致的呢?
前一阵子朝廷又到处抓无为教的人,晒盐的百姓可能不知道运河政策导致的影响,但他们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要追述到黄河当年还没改道的时候。每当天好的时候,这些盐碱地就会析出盐硝。
为了解决硝石问题,大顺这边鼓励熬硝,为的是收购这些土硝,集中起来后再进行精炼提纯。
真正能晒盐的地方,是没办法熬硝的。
熬硝的,都不是正统盐产区的贫瘠之地。
但是……熬硝的副产品,是含盐的。
伴随着大顺对硝石的渴求,对战争物资的需求,熬硝法迅速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区盛行开来。
大量的硝石贩子四处收硝,卖给官方。
问题也随之出现。
管硝石的,是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盐。
而管盐的,是不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硝石。
于是,大量的熬硝副产品,流入民间。
说那玩意儿是盐吧……氯化钠含量到底有多少,说不准,又苦又涩,但也不能说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码比嘴里没味要强。
要说那玩意儿不是盐吧……穷人太多,熬硝法推广开之后,很多人连茅厕的硝碱都充分利用,熬出来硝卖钱、剩下的盐底子自己吃。从税收的角度看,这绝对是私盐。
谷</span> 那一套盐引政策,使得中间商赚的差价太多,官盐太贵。
大顺的百姓,很多底层的生活水平,其实是赶不上北美的奴隶的。这硝底子盐,虽然苦涩,但胜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没法抓,因为正规的产盐区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盐区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贩就挑着这些硝石底子熬出来的苦盐,到处卖。
底层市场基本被这种硝石底子的苦盐占据,而且因为熬这种盐的和买这种盐的,都是朝廷的统治薄弱地区:一个是连正规盐场都算不上的贫瘠盐碱地、一个是广大农村。
难道朝廷组织一支巡查队,挨个村去抓挑个扁担挂俩粪筐走街串巷卖苦盐的?要有这基层控制力,也不至于混到修个淮河还得跑荷兰去借钱去。
是以长芦盐场在大顺军改之后,每年的官盐销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么支撑着长芦的盐场看上去很繁荣呢?
漕运走私。
一旦废河被废,几乎是瞬间献出了原形。
很多理论上在长芦盐区销售的官盐,实际上也都沿着运河走私到别处了。
因为这边的官盐价格比淮南盐低。
长芦晒盐法居多,淮南是煮盐法,一个靠太阳一个靠烧火,而烧柴也是成本的,且成本极高,柴禾不是不花钱的。
朝廷的反应向来都是迟钝的。
问个朝廷官员,说军改和长芦盐有什么关系,他们肯定不知道。
而且长芦官盐大量走私,使得名义上的盐税并没有降的太厉害。
朝廷知道漕运肯定是携带私盐的。
但是,具体携带了多少,心里是没数的。
这种特殊性之下,也就可想而知,这些晒盐的民众,会对废弃运河有多大的恨意了。
虽然说,朝廷似乎可以无辜地说,造成煮盐百姓贫困的,是无良盐商,压价放贷。
但问题在于,这些盐商又是谁导致的呢?
前一阵子朝廷又到处抓无为教的人,晒盐的百姓可能不知道运河政策导致的影响,但他们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