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零三章 南洋大开发(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村社的解体。

  用一种加速的方式,使得村社的村长之类,抢占公地,成为第一批地主。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根本不缺人,所以还要考虑怎么让南洋容纳巨量的人口。

  那么顺理成章地,这种种植园制度也就成了最优解。

  南洋值钱的、可以获利的咖啡、可可、橡胶、棕榈、椰子、棉花、靛草、茜草等等,不要用强迫种植制。

  而是任由原来的村社按照之前的传统,该种大米的种大米,他们愿意种啥就种啥,朝廷根本不管。

  按时候交亩税就是。

  这些值钱的作物,交由大顺资本组织的种植园来种。

  当然,已经确定要做基本盘、要进行激烈土改、要彻底把教士贵族阶层一扫而空的万丹地区除外。

  西爪哇,将是大顺在南洋的军镇基本盘,不能单纯考虑利润问题。

  同时,因为大顺这边贸易的发展,使得种植园的这些作物,既可以销往欧洲,实际上也能够在沿海经济发达富裕地区卖一些。

  加之舰队、军队的需求。

  以及棉花、靛草、茜草之类工业化必须的原材料等,可以保证这些大种植园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甚至包括椰子,也可以用来榨油,配合制碱业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甘油、皂等产业。而不是用来喝椰汁。

  总之,朝廷那群旧学官僚,对南洋的定义,就是容纳日益增多人口的地方。现在取消了人头税,多出来的人都是“一文不值”的多与人,在他们看来,巴不得都滚蛋才好。

  而新学系的军官官员们,对南洋的定义,是原材料产地。他们秉持着内外有别的态度,会严查南洋的工业。

  可以允许有可可加工、咖啡加工、榨油、榨糖等产业。

  但是,一根铁钉、一把铁锹、一支火枪、一团针线,都要从大顺这边运来。

  对刘钰而言,这种大种植园模式,则还有另一个目的。

  如果说,英国工业化的第一步,是纺织业。反过来,催生了蒸汽机的使用、发展。

  那么,大顺工业化的第一步,不能用纺织业,就得另辟他法。

  蒸汽机现在已经可以用的,纺织机、纺纱机之类的东西,还没有。

  但谁说蒸汽机一定要先用在纺织业上,才能发展壮大呢?

  没有纺织机,蒸汽机依旧是个动力源。

  用来做鼓风机的动力,可以;用来做锯木头的动力,可以;用来榨糖、加工可可、榨油、搓棉花籽、提水,这些都可以。

  而且比如榨糖之类,原本就有简单机器,只不过是用牛马来推动。换上蒸汽机,直接就能上,而不是像纺织业一样,搞出蒸汽机还得搞出纺织机。

  同时,刘钰不得不考虑机器使用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所以他迟迟不敢在纺织业上发力。

  但是,南洋的种植园里产的东西,大部分和大顺的小农没有任何冲突。

  大顺的气候,只有很少的地方能种植这些东西,而且基本还没有种的。

  蒸汽机先大规模应用在南洋种植园,可以完美避开对大顺内部小农经济的冲击影响。

  在印度拿下之前,在大顺搞纺织业引领的工业革命,就是死。

  那将是肉眼可见的、比鸦片战争之后的冲击更为严重的冲击。

  毕竟那时候还得跨越大洋运过来、欧洲的人力成本还高呢,还加上运费和百分之五的关税。

  现在这可是家门口生产,那冲击将会数倍有余。他可不敢动。

  国外的工业品,会造成冲击。难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