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七五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顺终于有了“河西荒、则移河东之粮”的能力。

  虽然大顺这边赈灾,基本上就是上面拨十两,层层贪污、克扣之后,真正到饥民手里的,也就一两。

  但是。

  内地地区,交通运输不便;沿海地区,大顺海运逐渐进步。这就导致了同样是十两银子剩一两,但是内地地区要买高价米粮;而沿海地区,可以买便宜的暹罗米辽东麦。

  同样的被克扣贪污只剩下一两的银子,赈灾效果可就差远去了。

  再因着大顺特殊的“以史为鉴”,尤其是对明末之事的深刻记忆,使得大顺在赈灾上还是稍微舍得花钱的。

  这几年也没什么大灾,自从刘钰去日本“雪中送炭”的那场波及日本和中国东部的大灾之后,大顺也没有出现过超大规模的饥荒。

  基本上算是风调雨顺的几年,而且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一些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卖了经济作物再用钱买暹罗米、辽东麦吃。

  即便仅限于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可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就是不可逆转的。

  加之那些施行海运漕米的省份,也省去了许多运输漕米的徭役。百姓不怕税,却怕役,税最多破产、役却能倾家荡产。

  总的来看,大顺航海术的进步,海运兴起的现实,以及即将对南洋全面控制的局势,似乎让很多问题可以暂时压制住。

  在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松江等地的资本,也是过剩的。

  不管是放高利贷、开当铺、买地等,其实早已经饱和。

  不是不赚钱,而是放贷的、开当铺的、或者买地的,能干的早就干了,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容的空间了。

  就类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谁都知道,若能投股荷兰东印度公司,拿18%的年息,好得很。但问题是,你没机会挤进去。

  大量富集的资本,在松江府,也处在这样一种微妙的过剩状态。

  说松江的这些人,是新兴阶层,并不是说他们是大顺这个时代才出现的。

  在大顺之前,这种做买卖的豪商、搞走私贸易的大商人,便有不少。

  但明末时候,即便是海贼王郑芝龙,思维方式依旧是“招安、买地、囤地、衣锦还乡、子孙国子监读书、宗族兴盛”。

  可这几年,伴随着各种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伴随着对日贸易的高额利润、伴随着大顺朝廷对商人居然也表现出一种似乎要讲道理的样子。

  这些身份和前朝那些豪商差不多的人,思维方式渐渐出现了变化。

  他们也买地。

  但一般就是买个千八百亩的,做一旦投资失败之后的子孙基业。

  剩余的钱,则是尽可能找一些投资方向,赚取商业的股息。

  人还是那群人,可随着经济基础的逐渐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渐渐变动。就像是二百年前的荷兰、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国,也有过这样的一个类似的阶段,行为惯性慢慢转变的阶段。

  加之大量的资本富集,高回报率的诸如囤地放高利贷之类没有多少扩容空间,使得这些人对于此番下南洋的股息回报率期待,并没有刘钰担忧的那么高。

  他们逐渐意识到了,钱动起来才是钱。不动起来,就是一堆放在库房、地窖里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