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一九章 墙头草(中)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税人。

  这几年王五多和英国人打交道,印度也曾去过、明古鲁也曾跑过,还是有一些视野的。

  巴达维亚繁荣的基础,是巴达维亚的本地势力,绑架荷兰东印度公司,强行要求在巴达维亚中转货物。

  之前一直阻碍对华直接贸易就不提了,连锡兰的肉桂,都要在科伦坡或者贾夫纳装船,逆风先去巴达维亚,再在巴达维亚分装,运回欧洲。

  朝廷下了南洋,巴达维亚的地位必然是要下降的。且不说朝廷选定的南洋都护府在马六甲,就说朝廷眼里巴达维亚是个啥?凭啥将锡兰的肉桂宝石等先运回巴达维亚?

  加上朝廷日后若是继续往欧洲卖茶叶、瓷器、丝绸,船只直接过马六甲就行,有必要绕个圈先来一趟巴达维亚吗?

  既如此,将来巴达维亚的华人觉得日子还不如荷兰时候,只怕是心意难平。

  日子不如荷兰统治的时候,对一些人而言几乎是必然的。失去了中转港地位,不说别的,就说开小饭馆的、开小旅馆的、开妓院的、开赌场的、卖菜的,原来一年来一万个人,现在一年来一千个,能不受影响吗?

  百姓会考虑那么多吗?只会觉得日子不如荷兰统治的时候。

  就算是这些心意难平的是少数,那么朝廷是不是要做点什么,来收巴达维亚华人之心?

  最起码,包税制肯定是要废除的吧?

  朝廷基本上不怎么用包税制,而且朝廷其实相当不喜欢让包税商赚中间的差价——没有包税商是赔钱的,哪怕他们自己哭着喊着说自己根本不挣钱,反而贴补了大量的钱,那也不能信。

  再者来说,还有很多人是糖厂的承包者。

  归义军那些起义的奴工,当然恨红毛鬼,可是对当年动辄拿“你没有居留证,你不好好干活我去就巴城那举报你,让你去荷兰人那服苦役到死”这些话来压华人奴工的人,要不要处置?

  小两千人的归义军,日后就算扩编到五千,锡兰的华人不也是当年的奴工吗?

  这要是毫不处置,甚至继续让他们承包糖厂、做人上人,这些归义军怎么看?

  按王五所想,既然能抓到荷兰俘虏,以他们做人质,不准荷兰人屠杀就是,何必竟要让甲必丹来献这个投名状,竟要反正立功?

  真要是荷兰人动了杀心,反倒是叫百姓知道荷兰人的狠毒,似是好事。

  便是日后因着朝廷不需要巴达维亚中转,巴达维亚逐渐衰落,也叫百姓记得,天朝统治虽然巴城衰落了,可是至少没有屠杀了啊。

  不过刘钰却告诉他,人的记性没有那么久。哪怕真的杀过,最多二十年,仇恨也就基本忘光了,没什么用。

  墙头草,其实挺好的。

  只要自己这边的风足够大,墙头草就绝对不会折向另一边。

  如今在南洋,是东风压倒西风,墙头草还是可信的。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平日里也不需要人人都做劲草。

  况且,南洋的事,天朝没有早个三百年下南洋,也是有责任的。出海谋生,总得生活不是?

  至于说为什么非要甲必丹等人反正立功,也是为了堵住朝中一些人的嘴:他们认为,去往南洋,自弃王化,久而久之,便淡忘了天朝,甚至勾结夷狄云云。

  若这甲必丹、雷珍兰能反正立功,倒是可以在朝中说:华自是华、夷自是夷,其辩,非海波可消、天堑可平。凡有华人处,只要天兵一到,百姓必赢粮景从……

  也好叫朝廷安心鼓励出洋。

  再者嘛……

  王五记得,刘钰说了几个字。

  “秋后算账。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