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女英豪仗义惩恶奴 伍国士守节报圣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只有康熙;臣无二天,我们只能各自相安吧!这些道理,岂女子小人能知?”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坐在旁边的紫云突然高声说道,不知是气恼还是激愤,她声音竟微微发颤,“知道这是谁讲的么?”伍次友却没有理会她,转脸对保柱道:“我们曾有数日相识的缘分,我观你并非冥顽不灵之人,为何闭目不见泰山?——华夏如今有君,不过君是夷狄之人而已,你怎么就不懂?”
保柱也恳切地说道:“伍先生,你饱读诗书,并非不学无术之人,夷狄之人可为华夏之君,请教见于哪一部书?”他本不想和伍次友多纠缠,但他又转念一想,他要送紫云入京,伍次友只能叫下头人送回云南,如能先说服了他,走路就方便了。
“浅薄!”伍次友起身大笑,几乎不可遏止,他为求速死,不能不激怒这几个人。
“你笑什么?”
“孟子!懂么——孟子!”伍次友大声说道,他的嗓音有些嘶哑了,“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这些夷狄之人不是还做了华夏圣君。你知道吗?”
几句话问得众人瞠目结舌,谈话继续不下去了。
半晌,皇甫保柱才转过脸色。他解嘲地一笑,对伍次友说道:“伍先生,我早就仰慕您的高才。今日能相聚一处,也很不容易。趁舱中尚存有杜康佳酿,先生肯赏脸,与我们共饮一醉否?”
“这尚可从命。”伍次友委实是又饥又渴,此时精神渐渐复原,便思饮食,遂哂笑道,“既有雅兴饷客,伍某多多承情!”皇甫保柱眼见此人神清气爽,口似悬河滔滔不绝,心知顺着老题目谈下去是自取其辱,便起身命人在舱头摆了一张矮桌,尊伍次友坐了客席,让络腮胡子打横儿相陪,自己亲来把盏,殷殷相劝道:“今夜之事我们多有冒犯。平西王邀请先生并无恶意,一是盼望先生赐教;二是如蒙不弃,请先生出山相助。至于华夷之道不去说它。究竟谁能保得天下,可要看天下民心的向背了!”
“叫他死了这条心吧!”伍次友一边随意吃着,一边说道,“吴三桂是什么东西,配和我说这些话?人最可悲者,莫过于无自知之明;无自知之明,岂有知人之明?当今乃天下圣君,伍次友以布衣之身,许心相报,这些话请再休提起。”
“先生这话未免过分。”皇甫保柱将酒杯放到桌上,沉吟着说道,“孔子年十五方才有志于学,如今皇帝才十六岁,就够得上‘圣君’二字?自顺治十七年至今,水旱频仍、灾变异常,这皆是民心天心不顺之兆。”
“还有什么?”伍次友从容地吃喝着,又问。
“朱三太子聚钟三郎教徒有百万之众,起事只在旦夕之间,”保柱又道,“眼见中原之地也要狼烟日起,康熙的日子长不了!”
“你说了许多,”伍次友问道,“究竟康熙本人,朝廷本身如今有何失德之处?”他心里暗自惋惜,此时方知钟三郎邪教与朱三太子之间的瓜葛,怕是报不到康熙案前了。
朝廷——康熙有什么失德之处,皇甫保柱没有想过这档子事。要寻出康熙失德之处还真不容易,皇甫保柱一时语塞。
“吴三桂真可谓愚不可及!”伍次友笑道,“当初他若不引清兵入关,焉有今日大清天下?大清天下已定,人心向化,他又要反清;前明并未亏待他,他却硬杀了永历皇帝,像这等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上不尊天理,下不循人情,反复无常、寡廉鲜耻之徒居然还有人为他当说客,替他涂抹粉脂,也真是天地间一大奇事!”
“先生……”保柱说不清自己心里有着什么滋味,只好向伍次友劝酒,来掩饰内心空虚,忙说道:“请——请,菜要凉了。”
“一听便知,保柱先生是读过书的。”伍次友已经吃饱,也无心再说下去,端杯立身起来一饮而尽,朗声笑问:“你知道,有句话是‘一念之差’,‘一念’是多大功夫?”
“多大功夫?”保柱惊奇地问道,他不晓得伍次友为什么突然离题万里。
“一昼夜四万三千二百念!”伍次友道,“你听说过《油污衣》诗吗?”
“没有。”保柱更惊奇了。
“幼年在衡州白沙渡我见过的。”伍次友吟道:
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传人疑。
纵饶洗尽千江水,争似当时不污时!
吟罢又问:“你见过国士之节没有?”
“什么?”保柱与络腮胡子又是一怔,却见伍次友在星月光中微啸一声,“扑通”一声纵身跃入河中!
谁也不曾想到他就这样投水自杀了,愣了一阵,保柱和络腮胡子方大声惊呼,到船边瞧时,波光粼粼,夜幕漫漫,哪里还有人影儿?络腮胡子张罗着还要打捞,试了试水,刺骨的寒,实实下去不得。正忙乱着,阿紫也掀帘出来,仿佛有点怕跌倒似地踱到船头,用惶惑的目光注视着远处,颤声问身边的保柱:“就这样……跳进去……了?”
保柱没有回话,他站在船头痴痴地望着汹涌波涛,无声地叹息了一声:“可惜!”
第(3/3)页
只有康熙;臣无二天,我们只能各自相安吧!这些道理,岂女子小人能知?”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坐在旁边的紫云突然高声说道,不知是气恼还是激愤,她声音竟微微发颤,“知道这是谁讲的么?”伍次友却没有理会她,转脸对保柱道:“我们曾有数日相识的缘分,我观你并非冥顽不灵之人,为何闭目不见泰山?——华夏如今有君,不过君是夷狄之人而已,你怎么就不懂?”
保柱也恳切地说道:“伍先生,你饱读诗书,并非不学无术之人,夷狄之人可为华夏之君,请教见于哪一部书?”他本不想和伍次友多纠缠,但他又转念一想,他要送紫云入京,伍次友只能叫下头人送回云南,如能先说服了他,走路就方便了。
“浅薄!”伍次友起身大笑,几乎不可遏止,他为求速死,不能不激怒这几个人。
“你笑什么?”
“孟子!懂么——孟子!”伍次友大声说道,他的嗓音有些嘶哑了,“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这些夷狄之人不是还做了华夏圣君。你知道吗?”
几句话问得众人瞠目结舌,谈话继续不下去了。
半晌,皇甫保柱才转过脸色。他解嘲地一笑,对伍次友说道:“伍先生,我早就仰慕您的高才。今日能相聚一处,也很不容易。趁舱中尚存有杜康佳酿,先生肯赏脸,与我们共饮一醉否?”
“这尚可从命。”伍次友委实是又饥又渴,此时精神渐渐复原,便思饮食,遂哂笑道,“既有雅兴饷客,伍某多多承情!”皇甫保柱眼见此人神清气爽,口似悬河滔滔不绝,心知顺着老题目谈下去是自取其辱,便起身命人在舱头摆了一张矮桌,尊伍次友坐了客席,让络腮胡子打横儿相陪,自己亲来把盏,殷殷相劝道:“今夜之事我们多有冒犯。平西王邀请先生并无恶意,一是盼望先生赐教;二是如蒙不弃,请先生出山相助。至于华夷之道不去说它。究竟谁能保得天下,可要看天下民心的向背了!”
“叫他死了这条心吧!”伍次友一边随意吃着,一边说道,“吴三桂是什么东西,配和我说这些话?人最可悲者,莫过于无自知之明;无自知之明,岂有知人之明?当今乃天下圣君,伍次友以布衣之身,许心相报,这些话请再休提起。”
“先生这话未免过分。”皇甫保柱将酒杯放到桌上,沉吟着说道,“孔子年十五方才有志于学,如今皇帝才十六岁,就够得上‘圣君’二字?自顺治十七年至今,水旱频仍、灾变异常,这皆是民心天心不顺之兆。”
“还有什么?”伍次友从容地吃喝着,又问。
“朱三太子聚钟三郎教徒有百万之众,起事只在旦夕之间,”保柱又道,“眼见中原之地也要狼烟日起,康熙的日子长不了!”
“你说了许多,”伍次友问道,“究竟康熙本人,朝廷本身如今有何失德之处?”他心里暗自惋惜,此时方知钟三郎邪教与朱三太子之间的瓜葛,怕是报不到康熙案前了。
朝廷——康熙有什么失德之处,皇甫保柱没有想过这档子事。要寻出康熙失德之处还真不容易,皇甫保柱一时语塞。
“吴三桂真可谓愚不可及!”伍次友笑道,“当初他若不引清兵入关,焉有今日大清天下?大清天下已定,人心向化,他又要反清;前明并未亏待他,他却硬杀了永历皇帝,像这等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上不尊天理,下不循人情,反复无常、寡廉鲜耻之徒居然还有人为他当说客,替他涂抹粉脂,也真是天地间一大奇事!”
“先生……”保柱说不清自己心里有着什么滋味,只好向伍次友劝酒,来掩饰内心空虚,忙说道:“请——请,菜要凉了。”
“一听便知,保柱先生是读过书的。”伍次友已经吃饱,也无心再说下去,端杯立身起来一饮而尽,朗声笑问:“你知道,有句话是‘一念之差’,‘一念’是多大功夫?”
“多大功夫?”保柱惊奇地问道,他不晓得伍次友为什么突然离题万里。
“一昼夜四万三千二百念!”伍次友道,“你听说过《油污衣》诗吗?”
“没有。”保柱更惊奇了。
“幼年在衡州白沙渡我见过的。”伍次友吟道:
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传人疑。
纵饶洗尽千江水,争似当时不污时!
吟罢又问:“你见过国士之节没有?”
“什么?”保柱与络腮胡子又是一怔,却见伍次友在星月光中微啸一声,“扑通”一声纵身跃入河中!
谁也不曾想到他就这样投水自杀了,愣了一阵,保柱和络腮胡子方大声惊呼,到船边瞧时,波光粼粼,夜幕漫漫,哪里还有人影儿?络腮胡子张罗着还要打捞,试了试水,刺骨的寒,实实下去不得。正忙乱着,阿紫也掀帘出来,仿佛有点怕跌倒似地踱到船头,用惶惑的目光注视着远处,颤声问身边的保柱:“就这样……跳进去……了?”
保柱没有回话,他站在船头痴痴地望着汹涌波涛,无声地叹息了一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