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尘埃落定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朕这就来像你谢罪了。”
话毕,他声音渐消,终是没了气息。
大历五十四年冬,善德皇帝百里珩崩,病中立诏曰“太子百里浚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至此,皇位的归属终于落定,而百里珩也结束了他痛苦且充满争议的一生。
灯如昼。
宫人们低低的呜咽声此起彼伏。
百里浚跪地不语,挺拔身姿浸在金黄的烛火之中,立得笔直。慕芸萱偏头看他,依旧是熟悉的冷漠模样,那双深邃的眼眸却被重重墨色染成浓黑,折射不出半点光亮。
他在掩饰自己的情绪,掩饰那种悲伤而又矛盾的情绪。
他恨百里珩,恨在杀母之仇,恨在邻国度过的那些漫长的日夜。
但他也终究无法放下根植在血脉中的父子亲情,毕竟,他们也曾同其他普通父子一般,有过相坐谈心的温馨时刻。
因此,在这一刻,没有人比他更平静,却也没有人比他更悲伤。
慕芸萱看着他缓慢而坚定地膝行到榻前,慢慢拉起大红的锦被,盖在百里珩尤挂着微笑的脸上,蓦然想起,在他册封太子的前一夜,慕芸萱将百里珩的一番话转达给他时,他脸上也是这样的表情。
无波无澜,仿佛一潭深水,却隐约能看到其中涌动的暗流。
做完这一切后,他转身立起,缓缓步出大殿,在殿门开启的一瞬间,他冰冷的声音悠悠飘进无边的夜色:“父皇,驾崩了。”
那样郑重的宣告,不出意外地引来了大片的哭嚎,院中的宫人太医,扑扑簌簌趴了一地,信妃身形摇晃几下,已是要昏厥的模样。
长孙嫱却与百里浚一样,出奇的平静,无泪无痛,好似事不关己。
这一晚,众人的命运全都走向了关键的转折点。
帝崩的讣告连夜从武山发出,隔日便贴满了大历国土的每个角落。
老百姓们普遍对于此事持平淡态度。
因百里珩生前痴迷道术,导致终其一生,无所建树,但他好歹维持住了祖辈留下的昌盛,没有导致国力衰弱。因此在老百姓心中,他虽不是一个圣明君主,倒也称不上昏聩,至多就是中庸罢了。
故而,百里珩的死讯虽未造成举国齐哀的效果,但小小的悲伤氛围还是有的。
与此同时,行宫中的众人开始着手张罗百里珩的后事。
百里浚作为马上便要即位的新皇,自然负起主持大局的责任。
好在所有人都对这日的来临有了心理准备,故而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进行,倒也还算顺利。
因百里珩是于行宫中去世,百里浚衡量过后决定,还是不送灵柩返京,直接从行宫出发,送往皇陵下葬。
于是,百里浚和慕芸萱只好在行宫中多留了七日。
而这七日中间,着实发生太多事情。
诸如长孙嫱出家,诸如信妃染病,总之,在第七日晚上,京中传来急讯,说是本应在滨城督造河堤的百里逸悄悄回到了京城,并且带领数千精兵连夜逼宫。
百里浚接到百里素的飞鸽传书时,月已至中天。
沿那小笺上墨字看过一遍,他转手递给了旁边的慕芸萱。
慕芸萱粗粗浏览过后,微笑着将纸条靠近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朕这就来像你谢罪了。”
话毕,他声音渐消,终是没了气息。
大历五十四年冬,善德皇帝百里珩崩,病中立诏曰“太子百里浚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至此,皇位的归属终于落定,而百里珩也结束了他痛苦且充满争议的一生。
灯如昼。
宫人们低低的呜咽声此起彼伏。
百里浚跪地不语,挺拔身姿浸在金黄的烛火之中,立得笔直。慕芸萱偏头看他,依旧是熟悉的冷漠模样,那双深邃的眼眸却被重重墨色染成浓黑,折射不出半点光亮。
他在掩饰自己的情绪,掩饰那种悲伤而又矛盾的情绪。
他恨百里珩,恨在杀母之仇,恨在邻国度过的那些漫长的日夜。
但他也终究无法放下根植在血脉中的父子亲情,毕竟,他们也曾同其他普通父子一般,有过相坐谈心的温馨时刻。
因此,在这一刻,没有人比他更平静,却也没有人比他更悲伤。
慕芸萱看着他缓慢而坚定地膝行到榻前,慢慢拉起大红的锦被,盖在百里珩尤挂着微笑的脸上,蓦然想起,在他册封太子的前一夜,慕芸萱将百里珩的一番话转达给他时,他脸上也是这样的表情。
无波无澜,仿佛一潭深水,却隐约能看到其中涌动的暗流。
做完这一切后,他转身立起,缓缓步出大殿,在殿门开启的一瞬间,他冰冷的声音悠悠飘进无边的夜色:“父皇,驾崩了。”
那样郑重的宣告,不出意外地引来了大片的哭嚎,院中的宫人太医,扑扑簌簌趴了一地,信妃身形摇晃几下,已是要昏厥的模样。
长孙嫱却与百里浚一样,出奇的平静,无泪无痛,好似事不关己。
这一晚,众人的命运全都走向了关键的转折点。
帝崩的讣告连夜从武山发出,隔日便贴满了大历国土的每个角落。
老百姓们普遍对于此事持平淡态度。
因百里珩生前痴迷道术,导致终其一生,无所建树,但他好歹维持住了祖辈留下的昌盛,没有导致国力衰弱。因此在老百姓心中,他虽不是一个圣明君主,倒也称不上昏聩,至多就是中庸罢了。
故而,百里珩的死讯虽未造成举国齐哀的效果,但小小的悲伤氛围还是有的。
与此同时,行宫中的众人开始着手张罗百里珩的后事。
百里浚作为马上便要即位的新皇,自然负起主持大局的责任。
好在所有人都对这日的来临有了心理准备,故而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进行,倒也还算顺利。
因百里珩是于行宫中去世,百里浚衡量过后决定,还是不送灵柩返京,直接从行宫出发,送往皇陵下葬。
于是,百里浚和慕芸萱只好在行宫中多留了七日。
而这七日中间,着实发生太多事情。
诸如长孙嫱出家,诸如信妃染病,总之,在第七日晚上,京中传来急讯,说是本应在滨城督造河堤的百里逸悄悄回到了京城,并且带领数千精兵连夜逼宫。
百里浚接到百里素的飞鸽传书时,月已至中天。
沿那小笺上墨字看过一遍,他转手递给了旁边的慕芸萱。
慕芸萱粗粗浏览过后,微笑着将纸条靠近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