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回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知道,不就在前面一点点路吗?”
走时,郑大娘又向陈文童回以微笑,才带着两个儿子往家走。只一会,面包车便在前面的一个路口停下了。望着远处往下搬行李的兄弟三人,郑大娘感慨道:“真是出息了!想不到这么多年,这三个兄弟过的比咱们都好。”
大志不服气的回道:“他怎么过的比咱们好了?”
郑大娘脸一阴:“你别不服气!你没瞧出来他那两个弟弟还是学生吗?他一个哥哥供着两个弟弟在外面读书,不比你出息多了?”
大志不敢明着跟妈妈顶嘴,嘴里嘟囔了一句:“搞不好他家有个有钱的亲戚在东临呢!”
郑大娘说:“哎,能有什么有钱的亲戚啊?都在一个村住了几十年了,有什么有钱的亲戚,我会不知道?再说了,再有钱,谁还能帮别人养儿子啊?精明的保自己,富贵的保一家。能糊饱自己这张嘴就不错了。”
一听这话,大志来劲了:“你看,你都这么说了。咱还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干嘛?咱自己又不是很富裕,能糊饱自己就不错了。还给大伯、姑娘、姨娘家买这一老堆东西!”
郑大娘说:“那有什么办法呢?你奶奶年纪大了,这些年都靠你大伯和小姑照顾。咱一家子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都需要他们帮忙。回来一趟,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
大志心里老大的不解:“咱们一家就三个人,又都全在外面打工,家里能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帮忙的?”
郑大娘知道大志心眼较实在,别人敬他一尺,他要敬别人一丈。相反的,谁要是对他或者他的家人不好,他得恨那人恨到骨头里,属于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所以母亲买东西送给他的那些亲戚,大志是非常不赞同的。家里那些个姑娘、姨娘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公公已经去世多年了,家里还有个婆婆需要人照顾。她丈夫的大哥一家,更是妒忌心极重,老是觉得他们母子三人在外打工挣着大钱了,几次吵着要将老太太送到城里来给他们养,却哪里知道他们在城里过的什么日子?要是不给他们点好处,老太太在家里恐怕无人问津、过不舒坦。郑大娘也不喜欢这些势利眼的亲戚,但她一个女人又没有别的法子,两个儿子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眼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等将来再说了。郑大娘知道大儿子张裕坤能理解她的苦衷,她不想再浪费口水跟小儿子大志解释,便提高音量说道:“要帮忙的事情多嘞!”便不再说话,加快脚步往家里赶。
站在马路边的陈文童,望着不远处的小山下的老宅,心中不由的一凉。那红砖瓦房,正是自己多年来魂牵梦绕的老家。十几年过去了,它依然还立在那里,像个孩子的守梦人,守护着他少年时的回忆。冬日的夕阳已经完全落下,只剩一片绯红的云彩在天边,还折射着太阳的余辉,照亮游子的归途。经过一路的颠簸,老家终于近在眼前了。
山路回转,老宅渐渐清晰。等路转到老宅的正面,陈文童终于看见了老宅前的景象:房前摆设着继母的灵堂,堂屋中停放着继母的棺材。一群村里的汉子在屋前敲着锣鼓,吹着唢呐。一个道士挥舞着桃木剑,在做法事。屋前没有多少人,显然村里没有什么人愿意和陈寓山这样穷的叮当响,又跛脚的人来往,只有舅舅马方义,舅妈王巧云在忙前忙后的张罗着。面对陈文童兄弟三人突然出现,众人也都愣住了。奏乐的不奏乐了,道士也不舞剑了,原本十分活泼的李毅乐,也被眼前如此庄严肃穆的场景所震慑,不发一言。坐在板凳上的陈寓山也慢慢站了起来,吃惊的看着来人。舅舅是早就知道陈文童要回来的,见到他便马上迎过来。
“哎呀,文童回来了。好啊!好啊!可算回来了。”
马方义接过陈文童手里的行礼,便把他往屋里引。陈寓山看着已经长的牛高马大、一表人才的三个儿子,手激动的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跛着脚,跟在儿子们后面。道士见状,便招呼众人休息,自己也放下了剑,喝起茶来。
晚上,办丧事的众人都散去,舅妈王巧云做了一桌子菜招待兄弟三人。这是陈寓山家十几年来,第一次坐了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饭桌上,陈寓山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坐在一旁的马方义轻轻敲着陈寓山的背,安慰道:“姐夫,过去的事,都过去了,陈文童他们不是好好的回来吗?别的不说,咱村里,谁有他这么有出息的?咱县里也没几个啊!您就别哭了。”
陈寓山痛哭道:“当儿子的这么出息!做爹的给他丢人了……”
这样的氛围搞的从来都很乐观的李毅乐也跟着掉眼泪,舅妈王巧云也偷偷的擦眼睛。陈文童一直表情严肃,李毅文一言不发、无动于衷。直到晚饭结束,每人都吃的非常少。
第(3/3)页
“知道,不就在前面一点点路吗?”
走时,郑大娘又向陈文童回以微笑,才带着两个儿子往家走。只一会,面包车便在前面的一个路口停下了。望着远处往下搬行李的兄弟三人,郑大娘感慨道:“真是出息了!想不到这么多年,这三个兄弟过的比咱们都好。”
大志不服气的回道:“他怎么过的比咱们好了?”
郑大娘脸一阴:“你别不服气!你没瞧出来他那两个弟弟还是学生吗?他一个哥哥供着两个弟弟在外面读书,不比你出息多了?”
大志不敢明着跟妈妈顶嘴,嘴里嘟囔了一句:“搞不好他家有个有钱的亲戚在东临呢!”
郑大娘说:“哎,能有什么有钱的亲戚啊?都在一个村住了几十年了,有什么有钱的亲戚,我会不知道?再说了,再有钱,谁还能帮别人养儿子啊?精明的保自己,富贵的保一家。能糊饱自己这张嘴就不错了。”
一听这话,大志来劲了:“你看,你都这么说了。咱还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干嘛?咱自己又不是很富裕,能糊饱自己就不错了。还给大伯、姑娘、姨娘家买这一老堆东西!”
郑大娘说:“那有什么办法呢?你奶奶年纪大了,这些年都靠你大伯和小姑照顾。咱一家子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都需要他们帮忙。回来一趟,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
大志心里老大的不解:“咱们一家就三个人,又都全在外面打工,家里能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帮忙的?”
郑大娘知道大志心眼较实在,别人敬他一尺,他要敬别人一丈。相反的,谁要是对他或者他的家人不好,他得恨那人恨到骨头里,属于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所以母亲买东西送给他的那些亲戚,大志是非常不赞同的。家里那些个姑娘、姨娘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公公已经去世多年了,家里还有个婆婆需要人照顾。她丈夫的大哥一家,更是妒忌心极重,老是觉得他们母子三人在外打工挣着大钱了,几次吵着要将老太太送到城里来给他们养,却哪里知道他们在城里过的什么日子?要是不给他们点好处,老太太在家里恐怕无人问津、过不舒坦。郑大娘也不喜欢这些势利眼的亲戚,但她一个女人又没有别的法子,两个儿子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眼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等将来再说了。郑大娘知道大儿子张裕坤能理解她的苦衷,她不想再浪费口水跟小儿子大志解释,便提高音量说道:“要帮忙的事情多嘞!”便不再说话,加快脚步往家里赶。
站在马路边的陈文童,望着不远处的小山下的老宅,心中不由的一凉。那红砖瓦房,正是自己多年来魂牵梦绕的老家。十几年过去了,它依然还立在那里,像个孩子的守梦人,守护着他少年时的回忆。冬日的夕阳已经完全落下,只剩一片绯红的云彩在天边,还折射着太阳的余辉,照亮游子的归途。经过一路的颠簸,老家终于近在眼前了。
山路回转,老宅渐渐清晰。等路转到老宅的正面,陈文童终于看见了老宅前的景象:房前摆设着继母的灵堂,堂屋中停放着继母的棺材。一群村里的汉子在屋前敲着锣鼓,吹着唢呐。一个道士挥舞着桃木剑,在做法事。屋前没有多少人,显然村里没有什么人愿意和陈寓山这样穷的叮当响,又跛脚的人来往,只有舅舅马方义,舅妈王巧云在忙前忙后的张罗着。面对陈文童兄弟三人突然出现,众人也都愣住了。奏乐的不奏乐了,道士也不舞剑了,原本十分活泼的李毅乐,也被眼前如此庄严肃穆的场景所震慑,不发一言。坐在板凳上的陈寓山也慢慢站了起来,吃惊的看着来人。舅舅是早就知道陈文童要回来的,见到他便马上迎过来。
“哎呀,文童回来了。好啊!好啊!可算回来了。”
马方义接过陈文童手里的行礼,便把他往屋里引。陈寓山看着已经长的牛高马大、一表人才的三个儿子,手激动的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跛着脚,跟在儿子们后面。道士见状,便招呼众人休息,自己也放下了剑,喝起茶来。
晚上,办丧事的众人都散去,舅妈王巧云做了一桌子菜招待兄弟三人。这是陈寓山家十几年来,第一次坐了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饭桌上,陈寓山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坐在一旁的马方义轻轻敲着陈寓山的背,安慰道:“姐夫,过去的事,都过去了,陈文童他们不是好好的回来吗?别的不说,咱村里,谁有他这么有出息的?咱县里也没几个啊!您就别哭了。”
陈寓山痛哭道:“当儿子的这么出息!做爹的给他丢人了……”
这样的氛围搞的从来都很乐观的李毅乐也跟着掉眼泪,舅妈王巧云也偷偷的擦眼睛。陈文童一直表情严肃,李毅文一言不发、无动于衷。直到晚饭结束,每人都吃的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