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跨齐入晋讲史入绛都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样子。
“哈哈,好!那我就献丑了!”墨子一拱手道,“此事还是与晋文公重耳有关。当年(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太子姬郑害怕子带发难争夺王位,因此秘不发丧,暗中寻求齐桓公支持。齐桓公便召集宋、卫、许、鲁、曹、陈等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使太子姬郑继任为王,即周襄王。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子带召集成周附近地区的诸戎族攻伐姬郑,焚毁王城东门。但诸戎族终是乌合之众,在姬郑迎击下,子带出奔于齐。后来到了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周大夫富辰劝说周襄王,召子带返周,以免丢王室面子。那周襄王便遣人送话给子带,让其归来。子带遂应召复归成周。
但子带谋取王位之心不死,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子带又联合金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襄城南),并告难于鲁、晋、秦等国。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恰是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之旅返回晋国为君。当时秦国军队已经驻扎在河水岸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
当时重耳手下贤士赵衰,也就是赵成子,对晋文公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
这重耳便听从了赵成子的劝谏。三月甲辰日,晋国的兵就到了阳樊(河南济源县西南),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这年四月,晋军杀死了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
为了酬谢晋国出兵勤王,周襄王便把阳樊(河南济源西南)、原(济源北)、温、欑茅(河南获嘉)等地给晋,晋国遂有太行山以南、河水(黄河)以北之地。
这原邑,乃夏代之都城。晋文公重耳获赐四邑,决定先取原邑。当时,他命士兵各带三天粮食,先把原邑包围起来,并说‘限时三日,若原民不降,即撤之。’当时,晋文公属下不解此言何意。
三日后,原城民并未投降。晋文公便下令撤军。
这时,派出的谍报人员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城内原民粮已将绝,再持续几日就会投降。
晋文公属下将领闻之大喜,都劝晋文公还是再等几天吧。晋文公却说:‘守信是立国之宝,也是取得民心的根本。如果再围下去,虽可夺得原城,却失去了信,怎么能得到原民的拥戴呢?’于是,便下令撤军。
原城民见晋公如此守信,便主动降于晋。这就是后世称之为‘伐原示信’的典故。”
这番典故讲完,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猗顿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为君之道,与经商之道,通也,守信者,人方服之。”
墨子一笑:“这事还没完,晋文公取了原邑,便去收阳樊。到了那之后,还是用取原邑的方法,派兵围而不伐,却未完全奏效。当时,晋军围阳樊,阳樊民不愿顺服。
但阳樊之人也知道,晋军势大,早晚必定取了阳樊,便派大夫仓葛去见晋文公。
仓葛对晋文公道:‘周王赐给晋公的是阳樊的城池而不是阳樊的百姓,晋公与我阳樊王都是天子同宗,是不能做俘虏的,况且阳樊的老百姓不愿降服,不如这样,让晋军入城,阳民退出,这样井水不犯河水,岂不两全齐美哉!’
晋文公无奈,只好同意仓葛。于是,仓葛与阳樊百姓搬迁到东南二十里。
得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样子。
“哈哈,好!那我就献丑了!”墨子一拱手道,“此事还是与晋文公重耳有关。当年(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太子姬郑害怕子带发难争夺王位,因此秘不发丧,暗中寻求齐桓公支持。齐桓公便召集宋、卫、许、鲁、曹、陈等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使太子姬郑继任为王,即周襄王。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子带召集成周附近地区的诸戎族攻伐姬郑,焚毁王城东门。但诸戎族终是乌合之众,在姬郑迎击下,子带出奔于齐。后来到了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周大夫富辰劝说周襄王,召子带返周,以免丢王室面子。那周襄王便遣人送话给子带,让其归来。子带遂应召复归成周。
但子带谋取王位之心不死,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子带又联合金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襄城南),并告难于鲁、晋、秦等国。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恰是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之旅返回晋国为君。当时秦国军队已经驻扎在河水岸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
当时重耳手下贤士赵衰,也就是赵成子,对晋文公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
这重耳便听从了赵成子的劝谏。三月甲辰日,晋国的兵就到了阳樊(河南济源县西南),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这年四月,晋军杀死了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
为了酬谢晋国出兵勤王,周襄王便把阳樊(河南济源西南)、原(济源北)、温、欑茅(河南获嘉)等地给晋,晋国遂有太行山以南、河水(黄河)以北之地。
这原邑,乃夏代之都城。晋文公重耳获赐四邑,决定先取原邑。当时,他命士兵各带三天粮食,先把原邑包围起来,并说‘限时三日,若原民不降,即撤之。’当时,晋文公属下不解此言何意。
三日后,原城民并未投降。晋文公便下令撤军。
这时,派出的谍报人员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城内原民粮已将绝,再持续几日就会投降。
晋文公属下将领闻之大喜,都劝晋文公还是再等几天吧。晋文公却说:‘守信是立国之宝,也是取得民心的根本。如果再围下去,虽可夺得原城,却失去了信,怎么能得到原民的拥戴呢?’于是,便下令撤军。
原城民见晋公如此守信,便主动降于晋。这就是后世称之为‘伐原示信’的典故。”
这番典故讲完,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猗顿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为君之道,与经商之道,通也,守信者,人方服之。”
墨子一笑:“这事还没完,晋文公取了原邑,便去收阳樊。到了那之后,还是用取原邑的方法,派兵围而不伐,却未完全奏效。当时,晋军围阳樊,阳樊民不愿顺服。
但阳樊之人也知道,晋军势大,早晚必定取了阳樊,便派大夫仓葛去见晋文公。
仓葛对晋文公道:‘周王赐给晋公的是阳樊的城池而不是阳樊的百姓,晋公与我阳樊王都是天子同宗,是不能做俘虏的,况且阳樊的老百姓不愿降服,不如这样,让晋军入城,阳民退出,这样井水不犯河水,岂不两全齐美哉!’
晋文公无奈,只好同意仓葛。于是,仓葛与阳樊百姓搬迁到东南二十里。
得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