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〇九章 尘封的秘密(中)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宗教传说的认知开始兴起。
沈海崇认为,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监控”着人类世界对“食血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性原因的研究,一旦人类有可能窥探到什么,便会触发它的“防备机制”,将一切可能扼杀。
“食血生物”出现的时间可能很早,但它们存在的痕迹,或许在历史上同样被类似的方式“抹杀”了,又或者以一种已经偏离了事实真相的模样流传下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对“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体成分。
不同类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类“食血生物”为例,死亡后的灰色粉末主要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过对这种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体结构的研究,人类在材料学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因着可以预见的巨大诱惑,即便知道可能触发恐怖的灾祸,人类对于“食血生物”潜藏的力量,依然在进行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沈海崇综合很多其他国家机构、相关人员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总结:
人类在进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时候,参与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对“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触发那神秘力量的“防备机制”;
有国家力量参与的时候,更容易触发“防备机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范围的“灭杀”,就是“防备机制”的高度触发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小部分人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许那股力量不会这么“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备机制”会更加宽容。
这个判断不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数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进行研究的人的共识,这是用生命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对“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几个原则:
1,官方尽量不直接参与,以私人研究机构为主体;
2,尽量让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团队;
3,封锁“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让大众知晓;
这个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统化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介绍“食血生物”在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研究历程和各种决策的原因,很显然是一种写给“后来者”的说明性文档。
在那个文档的最后,他留了一句话:
“食血生物的研究,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虽然明知打开后充满危险,但它的诱惑,是人类无法拒绝的。”
向坤又继续查看接收到的文档,里面还有大量署名“沈海崇”的文档。
这其中有对野外发现的、具体“食血生物”特性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也有活体“食血生物”的观测和实验记录,而其中有一份“人类食血生物”的记录却是非常的详细,配着大量的图片和具体数据,并且观测、实验的时间跨度极长。
然后向坤注意到了那“食血生物”的标签:沈海崇。
原来这位研究员自己就是“变异生物”,难怪在发生了955所的事情后,他依然可以负责相关的研究。
向坤很快就找到了沈海崇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的资料,这个部门以沈海崇为首,只培养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人员,他们本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
这个研究机构同样是由国家提供资金,但所有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交由沈海崇自己掌控。
不过冲沈海崇的其他文档里的时间线来看,到他建立那机构的第三年,他也依然还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实验。
在各种文档中,向坤看到了几个以“沈院士手稿整理”命名的文件,于是让爱丽丝搜索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位院士叫沈海崇,只是从公开资料来看,他在90年代末已经病逝,享年68岁。
而在之前看过的、对自身的研究记录的照片上,沈海崇的样貌和身体看起来就像20多岁的精壮小伙,只是头发花白。
原来他在变异之前就已经是院士了,难怪官方相信他,愿意让他来全权负责相关研究。
向坤接下来又看到了一个沈海崇署名的研究论述文档,研究的方向是“食血生物”背后神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宗教传说的认知开始兴起。
沈海崇认为,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监控”着人类世界对“食血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性原因的研究,一旦人类有可能窥探到什么,便会触发它的“防备机制”,将一切可能扼杀。
“食血生物”出现的时间可能很早,但它们存在的痕迹,或许在历史上同样被类似的方式“抹杀”了,又或者以一种已经偏离了事实真相的模样流传下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对“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体成分。
不同类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类“食血生物”为例,死亡后的灰色粉末主要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过对这种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体结构的研究,人类在材料学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因着可以预见的巨大诱惑,即便知道可能触发恐怖的灾祸,人类对于“食血生物”潜藏的力量,依然在进行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沈海崇综合很多其他国家机构、相关人员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总结:
人类在进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时候,参与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对“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触发那神秘力量的“防备机制”;
有国家力量参与的时候,更容易触发“防备机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范围的“灭杀”,就是“防备机制”的高度触发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小部分人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许那股力量不会这么“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备机制”会更加宽容。
这个判断不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数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进行研究的人的共识,这是用生命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对“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几个原则:
1,官方尽量不直接参与,以私人研究机构为主体;
2,尽量让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团队;
3,封锁“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让大众知晓;
这个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统化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介绍“食血生物”在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研究历程和各种决策的原因,很显然是一种写给“后来者”的说明性文档。
在那个文档的最后,他留了一句话:
“食血生物的研究,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虽然明知打开后充满危险,但它的诱惑,是人类无法拒绝的。”
向坤又继续查看接收到的文档,里面还有大量署名“沈海崇”的文档。
这其中有对野外发现的、具体“食血生物”特性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也有活体“食血生物”的观测和实验记录,而其中有一份“人类食血生物”的记录却是非常的详细,配着大量的图片和具体数据,并且观测、实验的时间跨度极长。
然后向坤注意到了那“食血生物”的标签:沈海崇。
原来这位研究员自己就是“变异生物”,难怪在发生了955所的事情后,他依然可以负责相关的研究。
向坤很快就找到了沈海崇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的资料,这个部门以沈海崇为首,只培养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人员,他们本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
这个研究机构同样是由国家提供资金,但所有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交由沈海崇自己掌控。
不过冲沈海崇的其他文档里的时间线来看,到他建立那机构的第三年,他也依然还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实验。
在各种文档中,向坤看到了几个以“沈院士手稿整理”命名的文件,于是让爱丽丝搜索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位院士叫沈海崇,只是从公开资料来看,他在90年代末已经病逝,享年68岁。
而在之前看过的、对自身的研究记录的照片上,沈海崇的样貌和身体看起来就像20多岁的精壮小伙,只是头发花白。
原来他在变异之前就已经是院士了,难怪官方相信他,愿意让他来全权负责相关研究。
向坤接下来又看到了一个沈海崇署名的研究论述文档,研究的方向是“食血生物”背后神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