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竹楼小叙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东方既白,明月已歇。北境王府之内,有人一夜未眠,身前棋子散落一地,形容枯槁,衣衫上满是酒气,半醉半醒地枕着湖畔的青岩,口中念念由此,但旁人却不知所言。
正对着那座静湖,一座二层小竹楼的窗口处,穿着一身黑色蟒袍的老王爷与一位中年儒士相对而坐,饮茶之余,二人还偶尔翻翻史书,然后寻些趣事来作为谈资。
儒生姓齐,是一位来自南疆的读书人。按理来说,他早已经到达了北境,却迟迟没有入城,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在一座山中困了路。
老王爷端着茶杯,将饮未饮之际,不由得朝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轻叹一声,神色失落道:“若人人如此,还读书作甚。”
儒生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有时候不一定是书中道理错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当下读的书还不够,所以无法将那些道理看得透彻。人云亦云,一知半解,自认为如此,实则却差出了猴子的一个筋斗。于他而言,本我非我,难道就成不得自我?道理终究还是讲给自己听的,故而某些心中不曾认可的文字,即使看得再多,又有何用。”
老王爷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片刻之后,轻声道:“还望先生赐教。”
本名齐岳泽的中年儒士笑而不语,然后以手指蘸了些许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人”字。
老王爷沉思片刻,仍是不解其意,于是开口问道:“先生这是何意?”
中年儒士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依旧笑而不语。
老王爷不禁摇了摇头,轻声笑道:“先生此举不免有些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逾越了规矩。”
“道在天地间,人在天地间,我亦在天地间。”齐岳泽不以为意,神色坦然地给出答案。
“依着先生之言,我既未道?若是如此,那么世人苦苦追求的又是何物?”老王爷问道。
“名利而已。”
老王爷有些震惊,继续问道:“读书人读书为何?”
“为名为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言立世,先生以为如何?”老王爷忽然有些神色凝重地问道。
“立心,立命,为名也。继绝学,开太平,求利也。名在千秋,利在万古,如此而已。”中年儒士神色平静道。
大逆不道之言,已尽落云端之人耳中,虽未开口,但心中已然怒不可遏。若这位姓齐的儒士再敢大放厥词,想必那位在坐镇天幕之上的儒家圣人一定会不顾身份选择出手。
老王爷心中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出言提醒道:“多事之秋,还望先生见谅。”
齐岳泽抿了一口茶水,习以为常地笑道:“多年积累的旧怨罢了,王爷不要见怪才是。”
一座甲子之前便“名存实亡”的儒家书院,与自诩儒家正统的诸多书院,早已势同水火,相看两厌。之所以没有走到兵戎相见的那一步,除了文庙内的那位至高圣人有意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外,是因为那座琳琅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东方既白,明月已歇。北境王府之内,有人一夜未眠,身前棋子散落一地,形容枯槁,衣衫上满是酒气,半醉半醒地枕着湖畔的青岩,口中念念由此,但旁人却不知所言。
正对着那座静湖,一座二层小竹楼的窗口处,穿着一身黑色蟒袍的老王爷与一位中年儒士相对而坐,饮茶之余,二人还偶尔翻翻史书,然后寻些趣事来作为谈资。
儒生姓齐,是一位来自南疆的读书人。按理来说,他早已经到达了北境,却迟迟没有入城,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在一座山中困了路。
老王爷端着茶杯,将饮未饮之际,不由得朝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轻叹一声,神色失落道:“若人人如此,还读书作甚。”
儒生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有时候不一定是书中道理错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当下读的书还不够,所以无法将那些道理看得透彻。人云亦云,一知半解,自认为如此,实则却差出了猴子的一个筋斗。于他而言,本我非我,难道就成不得自我?道理终究还是讲给自己听的,故而某些心中不曾认可的文字,即使看得再多,又有何用。”
老王爷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片刻之后,轻声道:“还望先生赐教。”
本名齐岳泽的中年儒士笑而不语,然后以手指蘸了些许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人”字。
老王爷沉思片刻,仍是不解其意,于是开口问道:“先生这是何意?”
中年儒士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依旧笑而不语。
老王爷不禁摇了摇头,轻声笑道:“先生此举不免有些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逾越了规矩。”
“道在天地间,人在天地间,我亦在天地间。”齐岳泽不以为意,神色坦然地给出答案。
“依着先生之言,我既未道?若是如此,那么世人苦苦追求的又是何物?”老王爷问道。
“名利而已。”
老王爷有些震惊,继续问道:“读书人读书为何?”
“为名为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言立世,先生以为如何?”老王爷忽然有些神色凝重地问道。
“立心,立命,为名也。继绝学,开太平,求利也。名在千秋,利在万古,如此而已。”中年儒士神色平静道。
大逆不道之言,已尽落云端之人耳中,虽未开口,但心中已然怒不可遏。若这位姓齐的儒士再敢大放厥词,想必那位在坐镇天幕之上的儒家圣人一定会不顾身份选择出手。
老王爷心中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出言提醒道:“多事之秋,还望先生见谅。”
齐岳泽抿了一口茶水,习以为常地笑道:“多年积累的旧怨罢了,王爷不要见怪才是。”
一座甲子之前便“名存实亡”的儒家书院,与自诩儒家正统的诸多书院,早已势同水火,相看两厌。之所以没有走到兵戎相见的那一步,除了文庙内的那位至高圣人有意缓和双方之间的关系外,是因为那座琳琅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