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鹏程远乎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奔命来回调动,还没打仗就很多将士累死在路途之上。
两大部落尽灭,平白的使得原本一个席亚关可以堵住的蛮夷瞬间膨胀起来,边关所有关口全都成了人家院墙。
那时候皇帝愁的头发都大把大把的掉啊,老奴看着都心痛!可是满朝文武也没办法,边关十八镇总兵联名上奏朝廷,这边关一直面对比较弱的魁族和殁族,并未建设强大的城防工事,国力都消耗在席亚关建设上了,恳请朝廷出兵出夫扩建军事要塞抵御敌人入侵。
边关那时候就是满地窟窿,敌人随时随地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突破城防边界,一旦蛮族铁骑入侵,西中州和西北州都无力阻拦,敌人长驱直入二十日可达京城天子脚下。而那时候天下勤王大军需要六十日方能调动回来。
这鲁襄君当初还叫作鲁襄国士,挺身请缨再次孤身前往外域,不过这一次皇朝给他派了大军护送,虽然只有他一个文官,可算是正儿八经的国使持节而往。那些曾经被他说服的蛮夷部落,被火族压榨甚烈,早就不满所以一拍即合数百部落联合起兵,或多或少的冲入魁族和殁族的地盘。
这样就解了皇朝的边关告急,火族部落掉过头来又要清理草原和沙漠各个部族的纷争,再也不能集中兵力叩关,给朝廷有了缓冲时间可以修缮边关城防。
因为其居功甚伟,皇帝拟拜他候爵位,被他以代罪之身不敢绶为名推拒了爵位,可能是忌恨当初三夫人夺他爵位的事情吧。
总之,这个爵位他没有要,皇帝只好绶他晋尊号为鲁襄君,并且特旨不称其名而称号,以示尊崇。
之所以号鲁襄,那是因为他父亲乃鲁地人士,而他母亲那是襄城豪门,所以被叫做鲁襄人杰,也就成为鲁襄君的名号了。”
“哦!”秦朗恍然大悟,心中佩服无比,试问自己是绝对没有那个本事的,这要多么大魄力干这种事情,绝对的人才,人家那才是国士无双啊。
“那么为啥成了我的教习?这我还没有那么大面子让皇后派这样国士来教导我礼仪吧,再说了他怎么才八品,这也不符合规矩啊,这么大功劳不给一品也应该三品尚书侍郎啥的了吧?”
“咳,这个啊,主要是我朝惯例,我朝自开国以来奉行三低高位制度。所谓三低,说的是三个官位都给最低等的。
一是御史言官,这言官只有七品官位,六品御史才能上朝,就是因为他们官位极低所以才不怕得罪人,他们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也不怕那些高官压迫,所以敢于直言进谏。
还有一种是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受理冤讼等。他们只有七品八品九品官位。可以说位卑权重。最重要的是拥有封驳诏旨之权,后来划归右丞相监管。
最后一个就是礼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这礼官归礼部管辖,他们代表国家礼仪,包括国家大祭祀盛典,皇朝更替等等各种礼节事宜统统参与。
而他就是一个九品宣仪官,后来升任七品宣仪郎,也算是到了外放礼官之首了。按道理他作礼部侍郎或者礼部尚书绰绰有余。
可糟糕就是,他当年说错话了,咳可惜啊!这官位一直没法升起来。”
“唉呀,又说错啥了,他一个外交官,说错话?难道有辱国体了啊?”
“非也,非也!要是有辱国体,早就杀头了,哪里活的好好的啊。这鲁襄君啊出使番邦时候,有一个部落首领特别欣赏他的才华,非要留他作驸马。
这位大人死活不从,那个蛮族首领就怒了,备好刀斧手就要砍他脑袋,声言你乃大夏之杰,不从我!就让你变成大夏英杰!!”
“您知道啊,英杰之号,那是给死人的。眼看人头落地,这位鲁襄君,您猜怎么着?”
秦朗听刘公公如同说书一般讲故事,那是非常乐意听啊,也就接了一句问道:“怎么着?”
“这鲁襄君不亏国士之名,仰天长啸道:我大夏人杰地灵,某不才区区七品官罢了,在你们蛮夷眼中我就是人杰?简直就是井底之蛙岂知天下大哉?
鹏程远乎?往大夏一观!尔方知鹏程之渺!!某鲁襄人杰乎?鲁襄!那是两个城罢了,某不是大夏人杰,乃是大夏两个小城里面的人杰罢了。大夏天下如同我这般小人物犹如恒河之砂,如同水中之鱼虾不知凡几,要杀就快点杀吧!我大夏皇师必为我复仇,尔等小民来日与我地府相会,我必好酒奉迎尔!……”
刘公公说着都掉了泪,唏嘘有声的说到:“爵爷您听听,这才是国士慷慨之言,一席话把那个蛮族部落首领吓得屁滚尿流,不但答应出兵还从此臣服大夏,成了大夏附庸。”
秦朗点了点头语重心长的说到:“此真国士,只见史书有这样的人,从来没想到能活着近距离接触。佩服佩服!不过……为啥不能封官?就凭这句话都够升官了啊。鹏程远乎?往大夏一观!尔方知鹏程之渺!我擦!说的霸气啊,这简直目中无人了!”
第(3/3)页
奔命来回调动,还没打仗就很多将士累死在路途之上。
两大部落尽灭,平白的使得原本一个席亚关可以堵住的蛮夷瞬间膨胀起来,边关所有关口全都成了人家院墙。
那时候皇帝愁的头发都大把大把的掉啊,老奴看着都心痛!可是满朝文武也没办法,边关十八镇总兵联名上奏朝廷,这边关一直面对比较弱的魁族和殁族,并未建设强大的城防工事,国力都消耗在席亚关建设上了,恳请朝廷出兵出夫扩建军事要塞抵御敌人入侵。
边关那时候就是满地窟窿,敌人随时随地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突破城防边界,一旦蛮族铁骑入侵,西中州和西北州都无力阻拦,敌人长驱直入二十日可达京城天子脚下。而那时候天下勤王大军需要六十日方能调动回来。
这鲁襄君当初还叫作鲁襄国士,挺身请缨再次孤身前往外域,不过这一次皇朝给他派了大军护送,虽然只有他一个文官,可算是正儿八经的国使持节而往。那些曾经被他说服的蛮夷部落,被火族压榨甚烈,早就不满所以一拍即合数百部落联合起兵,或多或少的冲入魁族和殁族的地盘。
这样就解了皇朝的边关告急,火族部落掉过头来又要清理草原和沙漠各个部族的纷争,再也不能集中兵力叩关,给朝廷有了缓冲时间可以修缮边关城防。
因为其居功甚伟,皇帝拟拜他候爵位,被他以代罪之身不敢绶为名推拒了爵位,可能是忌恨当初三夫人夺他爵位的事情吧。
总之,这个爵位他没有要,皇帝只好绶他晋尊号为鲁襄君,并且特旨不称其名而称号,以示尊崇。
之所以号鲁襄,那是因为他父亲乃鲁地人士,而他母亲那是襄城豪门,所以被叫做鲁襄人杰,也就成为鲁襄君的名号了。”
“哦!”秦朗恍然大悟,心中佩服无比,试问自己是绝对没有那个本事的,这要多么大魄力干这种事情,绝对的人才,人家那才是国士无双啊。
“那么为啥成了我的教习?这我还没有那么大面子让皇后派这样国士来教导我礼仪吧,再说了他怎么才八品,这也不符合规矩啊,这么大功劳不给一品也应该三品尚书侍郎啥的了吧?”
“咳,这个啊,主要是我朝惯例,我朝自开国以来奉行三低高位制度。所谓三低,说的是三个官位都给最低等的。
一是御史言官,这言官只有七品官位,六品御史才能上朝,就是因为他们官位极低所以才不怕得罪人,他们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也不怕那些高官压迫,所以敢于直言进谏。
还有一种是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受理冤讼等。他们只有七品八品九品官位。可以说位卑权重。最重要的是拥有封驳诏旨之权,后来划归右丞相监管。
最后一个就是礼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这礼官归礼部管辖,他们代表国家礼仪,包括国家大祭祀盛典,皇朝更替等等各种礼节事宜统统参与。
而他就是一个九品宣仪官,后来升任七品宣仪郎,也算是到了外放礼官之首了。按道理他作礼部侍郎或者礼部尚书绰绰有余。
可糟糕就是,他当年说错话了,咳可惜啊!这官位一直没法升起来。”
“唉呀,又说错啥了,他一个外交官,说错话?难道有辱国体了啊?”
“非也,非也!要是有辱国体,早就杀头了,哪里活的好好的啊。这鲁襄君啊出使番邦时候,有一个部落首领特别欣赏他的才华,非要留他作驸马。
这位大人死活不从,那个蛮族首领就怒了,备好刀斧手就要砍他脑袋,声言你乃大夏之杰,不从我!就让你变成大夏英杰!!”
“您知道啊,英杰之号,那是给死人的。眼看人头落地,这位鲁襄君,您猜怎么着?”
秦朗听刘公公如同说书一般讲故事,那是非常乐意听啊,也就接了一句问道:“怎么着?”
“这鲁襄君不亏国士之名,仰天长啸道:我大夏人杰地灵,某不才区区七品官罢了,在你们蛮夷眼中我就是人杰?简直就是井底之蛙岂知天下大哉?
鹏程远乎?往大夏一观!尔方知鹏程之渺!!某鲁襄人杰乎?鲁襄!那是两个城罢了,某不是大夏人杰,乃是大夏两个小城里面的人杰罢了。大夏天下如同我这般小人物犹如恒河之砂,如同水中之鱼虾不知凡几,要杀就快点杀吧!我大夏皇师必为我复仇,尔等小民来日与我地府相会,我必好酒奉迎尔!……”
刘公公说着都掉了泪,唏嘘有声的说到:“爵爷您听听,这才是国士慷慨之言,一席话把那个蛮族部落首领吓得屁滚尿流,不但答应出兵还从此臣服大夏,成了大夏附庸。”
秦朗点了点头语重心长的说到:“此真国士,只见史书有这样的人,从来没想到能活着近距离接触。佩服佩服!不过……为啥不能封官?就凭这句话都够升官了啊。鹏程远乎?往大夏一观!尔方知鹏程之渺!我擦!说的霸气啊,这简直目中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