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打断腿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费钱?多浪费时间?
不管是入工厂,还是嫁人,都比读书好。
宣传的人说到口水都干了,还不如‘女婿’的也一个红包有用。
近期内改变青山镇人的思想,这不太可能。经过十年的日积月累,青山镇靠女儿的思想已经被刻入了骨髓里。
改变需要时间。
思想改变不了,但生活还是能提高一些的。
李仁杰迫切的希望青山镇能有立足的产业,一方面为了青山镇人民,一方面也为了他自己。说起来,李仁杰这个大领导也是羞愧,青山镇的办公大楼还不如旁边的居民小楼。
在青山镇,最穷的是他们这些领导。
没有发展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话语权。
为了青山镇的发展,李仁杰没少动脑子,更没少折腾。但是,最后都败在青山镇偏僻尴尬的地理位置上。
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前年,他带领青山镇的人民种植听说在大城市,还有国外都很受欢迎的‘圣女果’。但因为交通不便,收购商的大货车根本就进不来,而且‘圣女果’容易坏,最后只能烂在田里。
一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
去年,李仁杰又带着青山镇的人种植香蕉。
为了大家的利益,李仁杰租来小货车,花费人力物力把大家丰收的香蕉送到市里的火车站,然后装车送到北方去。
庆幸的是,这次收获不错,不少农民都赚了钱。但是,他们的财务不仅没有赚钱,还贴了不少钱。
现在陈知年提起‘癞皮膏药’,李仁杰很快就看到了其中的可能性。然后又听说陈知年的男朋友就是医生,应该有认识的实验室。
青山镇和别人合作,最怕的就是别人抢了属于青山镇的主动权。
陈知年也乐意看到青山镇发展,希望青山镇能再点摘掉‘二奶镇’这顶帽子。人有钱了,想的就多了,能做的选择也多了。
手里有钱了,父母应该就不会因为钱而牺牲掉女儿的幸福。
“谢谢你。我代表青山镇的人民感谢你。”
虽然这件事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但李仁杰依然感激陈知年愿意为青山镇的发展出谋划策。
陈知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只是提议。”接下来的工作才是重点。例如,如何找到效果最好的‘癞皮膏药’的方子。
在青山镇,很多老中医都会制作‘癞皮膏药’,但效果各有不同。
有些人制作的‘癞皮膏药’是一贴见效,三贴祛湿。而有些人制作的‘癞皮膏药’则需要用到五贴六贴,不是没有效果,只是效果相对而言小一些。
想要和别人谈合作,就要先整合自己的方子。
还有,方子的保密工作也重要。毕竟,很多人都知道‘癞皮膏药’的好几味药材,制作手法也知道一些。
如果青山镇的‘癞皮膏药’做得好,卖得好,肯定会有不少人想要分一杯羹。然后各种各样的假货就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还有,如何从老中医哪里拿到方子?如果整合优化方子?
这些,都需要李仁杰带领着大家去完成。
陈知年也只是提议,其他的事情就不参与了。但李仁杰有些急,让陈知年立刻给周医生打电话。
看着李仁杰递过来的话筒,陈知年看向宋文老师。
宋文老师点点头。
好吧。
打吧。
在回来之前,周辞白说‘回到给我打电话’报平安。但陈知年回来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这么一回事。
紧接着又被村里的八卦给砸得头昏脑涨,想不起来。又是村长,又是稻子的,她根本就没有时间想起在羊城的男朋友。
昨天晚上快睡觉的时候,村长叔突然过来让陈知年去接电话。原来,周辞白没有等到陈知年的电话,以为她还没有回到,担心她在路上出了什么事而打电话过来。
陈知年都不好意思说,她忘记了,只能赶紧跟周辞白吐槽路上的艰辛,转移话题。一路上的确很辛苦,但回家的一瞬间感觉一切都值得。
回到家,躺在床上时,陈知年突然明白为什么小吴愿意在火车站连续排队三天,就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
羊城很好,但都不是自己的家。
陈知年本想把周辞白聊一聊清水村,聊一聊她家的,但村长在旁边虎视眈眈,一再提醒‘电话费贵’,陈知年只能遗憾的放下电话。
陈知年接过李仁杰递过来的话筒,然后按下周辞白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周辞白的确认识这方面的人,但他建议陈知年给他外公和舅舅打电话,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更多。而且,从陈知年的描述看,这只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和别人合作,分掉利润。
在不改变药性的前提下除臭或者降低臭味,然后改进制作工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并不难。
外公虽然退休了,但人脉还在,很爽快的答应帮忙。作为老一辈的人,作为曾经也在农村洒汗水的人,外公也是希望自己能为农村建设出一分力的。
周辞白和陈知年谈恋爱,他们不可能不了解陈知年,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出生的地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人品素质,和她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都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可以先看他们的父母,然后再他们出生、长成的环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陈知年,所以外公和舅舅了解过青山镇,大概知道青山镇是个什么地方。一穷二白不至于,但三观有些歪。
“你们镇也不容易,而我这把老骨头也还有些用处......你们把方子送过来,我帮你们看看......”
听说能避免因为合作而被分掉利益的可能,李仁杰很高兴,一再感谢陈知年。如果不是陈知年提起,他们还真忽略了满满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癞皮膏药’,如果不是陈知年有认识的人,他们可能还要被分掉不少利益。
外公还说,如果青山镇不介意用二手机器,他还可以帮忙介绍一批被制药工厂淘汰下来的二手制药机器设备。
当然不介意。
对于青山镇来说,能省则省。
现在一切都是起步中,一切都是未知,他们也不敢投入太多。虽然他们都猜想‘癞皮膏药’有市场,发展前景可观,但万事总有意外。没有倒哪一步,谁都不敢肯定的说‘一定能赚,一定能发展起来。’
相对于其他人,李仁杰才是真正的压力巨大。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
他愿意为青山镇人民背负这样的压力,他愿意把青山镇的发展背负在肩,想要带领青山镇人民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剩下就是整合、优化方子了,李仁杰答应陈知年,在她回羊城之前完成这件事。然后带着方子和陈知年一起去见周辞白的外公。
为了青山镇的未来,李仁杰拼了。
宋文老师也很高兴,在青山镇几十年,他早就把青山镇当自己的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家越来越好?
青山镇越好,愿意读书的人就越多。他们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就越容易。
陈知年和小叔小婶从镇上回来后,爸妈还没有回到,倒是小堂妹从外婆家回来了。小堂妹陈知了最早到家,但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怕黑,不敢住,所以去外婆家了。
紧接着是小堂弟,然后是陈知年的弟弟妹妹。
又过了三天,爸妈才回到,一身的风尘仆仆。从东莞开摩托车回来,一路上风风雨雨的更不要说尘土了。
一家人,终于齐齐整整了。
家里也热闹起来,开始忙起来。
阿爸和小叔开始准备过年的菜式,例如烧鸡、窑鸡,还有腌制兔子等等,都需要提前准备。阿妈和小婶则开始蒸河粉,做饺子,每一样都不简单。
青山镇过年,河粉是必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不管有钱没钱,必备河粉过年。
先把米放在水里浸泡上十多个小时,然后再到村里唯一的大石磨去磨米浆。一人推磨,一人放米加水。
如果放水太少,推磨的人会比较费力。如果加水太多,米浆会过稀,可能做不成河粉。磨了米浆,然后回家蒸河粉。
青山镇蒸河粉用的是竹制的托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费钱?多浪费时间?
不管是入工厂,还是嫁人,都比读书好。
宣传的人说到口水都干了,还不如‘女婿’的也一个红包有用。
近期内改变青山镇人的思想,这不太可能。经过十年的日积月累,青山镇靠女儿的思想已经被刻入了骨髓里。
改变需要时间。
思想改变不了,但生活还是能提高一些的。
李仁杰迫切的希望青山镇能有立足的产业,一方面为了青山镇人民,一方面也为了他自己。说起来,李仁杰这个大领导也是羞愧,青山镇的办公大楼还不如旁边的居民小楼。
在青山镇,最穷的是他们这些领导。
没有发展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话语权。
为了青山镇的发展,李仁杰没少动脑子,更没少折腾。但是,最后都败在青山镇偏僻尴尬的地理位置上。
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前年,他带领青山镇的人民种植听说在大城市,还有国外都很受欢迎的‘圣女果’。但因为交通不便,收购商的大货车根本就进不来,而且‘圣女果’容易坏,最后只能烂在田里。
一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
去年,李仁杰又带着青山镇的人种植香蕉。
为了大家的利益,李仁杰租来小货车,花费人力物力把大家丰收的香蕉送到市里的火车站,然后装车送到北方去。
庆幸的是,这次收获不错,不少农民都赚了钱。但是,他们的财务不仅没有赚钱,还贴了不少钱。
现在陈知年提起‘癞皮膏药’,李仁杰很快就看到了其中的可能性。然后又听说陈知年的男朋友就是医生,应该有认识的实验室。
青山镇和别人合作,最怕的就是别人抢了属于青山镇的主动权。
陈知年也乐意看到青山镇发展,希望青山镇能再点摘掉‘二奶镇’这顶帽子。人有钱了,想的就多了,能做的选择也多了。
手里有钱了,父母应该就不会因为钱而牺牲掉女儿的幸福。
“谢谢你。我代表青山镇的人民感谢你。”
虽然这件事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但李仁杰依然感激陈知年愿意为青山镇的发展出谋划策。
陈知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只是提议。”接下来的工作才是重点。例如,如何找到效果最好的‘癞皮膏药’的方子。
在青山镇,很多老中医都会制作‘癞皮膏药’,但效果各有不同。
有些人制作的‘癞皮膏药’是一贴见效,三贴祛湿。而有些人制作的‘癞皮膏药’则需要用到五贴六贴,不是没有效果,只是效果相对而言小一些。
想要和别人谈合作,就要先整合自己的方子。
还有,方子的保密工作也重要。毕竟,很多人都知道‘癞皮膏药’的好几味药材,制作手法也知道一些。
如果青山镇的‘癞皮膏药’做得好,卖得好,肯定会有不少人想要分一杯羹。然后各种各样的假货就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还有,如何从老中医哪里拿到方子?如果整合优化方子?
这些,都需要李仁杰带领着大家去完成。
陈知年也只是提议,其他的事情就不参与了。但李仁杰有些急,让陈知年立刻给周医生打电话。
看着李仁杰递过来的话筒,陈知年看向宋文老师。
宋文老师点点头。
好吧。
打吧。
在回来之前,周辞白说‘回到给我打电话’报平安。但陈知年回来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这么一回事。
紧接着又被村里的八卦给砸得头昏脑涨,想不起来。又是村长,又是稻子的,她根本就没有时间想起在羊城的男朋友。
昨天晚上快睡觉的时候,村长叔突然过来让陈知年去接电话。原来,周辞白没有等到陈知年的电话,以为她还没有回到,担心她在路上出了什么事而打电话过来。
陈知年都不好意思说,她忘记了,只能赶紧跟周辞白吐槽路上的艰辛,转移话题。一路上的确很辛苦,但回家的一瞬间感觉一切都值得。
回到家,躺在床上时,陈知年突然明白为什么小吴愿意在火车站连续排队三天,就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
羊城很好,但都不是自己的家。
陈知年本想把周辞白聊一聊清水村,聊一聊她家的,但村长在旁边虎视眈眈,一再提醒‘电话费贵’,陈知年只能遗憾的放下电话。
陈知年接过李仁杰递过来的话筒,然后按下周辞白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周辞白的确认识这方面的人,但他建议陈知年给他外公和舅舅打电话,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更多。而且,从陈知年的描述看,这只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和别人合作,分掉利润。
在不改变药性的前提下除臭或者降低臭味,然后改进制作工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并不难。
外公虽然退休了,但人脉还在,很爽快的答应帮忙。作为老一辈的人,作为曾经也在农村洒汗水的人,外公也是希望自己能为农村建设出一分力的。
周辞白和陈知年谈恋爱,他们不可能不了解陈知年,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出生的地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人品素质,和她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都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可以先看他们的父母,然后再他们出生、长成的环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陈知年,所以外公和舅舅了解过青山镇,大概知道青山镇是个什么地方。一穷二白不至于,但三观有些歪。
“你们镇也不容易,而我这把老骨头也还有些用处......你们把方子送过来,我帮你们看看......”
听说能避免因为合作而被分掉利益的可能,李仁杰很高兴,一再感谢陈知年。如果不是陈知年提起,他们还真忽略了满满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癞皮膏药’,如果不是陈知年有认识的人,他们可能还要被分掉不少利益。
外公还说,如果青山镇不介意用二手机器,他还可以帮忙介绍一批被制药工厂淘汰下来的二手制药机器设备。
当然不介意。
对于青山镇来说,能省则省。
现在一切都是起步中,一切都是未知,他们也不敢投入太多。虽然他们都猜想‘癞皮膏药’有市场,发展前景可观,但万事总有意外。没有倒哪一步,谁都不敢肯定的说‘一定能赚,一定能发展起来。’
相对于其他人,李仁杰才是真正的压力巨大。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
他愿意为青山镇人民背负这样的压力,他愿意把青山镇的发展背负在肩,想要带领青山镇人民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剩下就是整合、优化方子了,李仁杰答应陈知年,在她回羊城之前完成这件事。然后带着方子和陈知年一起去见周辞白的外公。
为了青山镇的未来,李仁杰拼了。
宋文老师也很高兴,在青山镇几十年,他早就把青山镇当自己的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家越来越好?
青山镇越好,愿意读书的人就越多。他们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就越容易。
陈知年和小叔小婶从镇上回来后,爸妈还没有回到,倒是小堂妹从外婆家回来了。小堂妹陈知了最早到家,但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怕黑,不敢住,所以去外婆家了。
紧接着是小堂弟,然后是陈知年的弟弟妹妹。
又过了三天,爸妈才回到,一身的风尘仆仆。从东莞开摩托车回来,一路上风风雨雨的更不要说尘土了。
一家人,终于齐齐整整了。
家里也热闹起来,开始忙起来。
阿爸和小叔开始准备过年的菜式,例如烧鸡、窑鸡,还有腌制兔子等等,都需要提前准备。阿妈和小婶则开始蒸河粉,做饺子,每一样都不简单。
青山镇过年,河粉是必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不管有钱没钱,必备河粉过年。
先把米放在水里浸泡上十多个小时,然后再到村里唯一的大石磨去磨米浆。一人推磨,一人放米加水。
如果放水太少,推磨的人会比较费力。如果加水太多,米浆会过稀,可能做不成河粉。磨了米浆,然后回家蒸河粉。
青山镇蒸河粉用的是竹制的托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