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章 唐朝时期的怛罗斯之战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还击破了石国及突骑施。[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战争的经过
怛罗斯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离怛罗斯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可行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阿拉伯大军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高仙芝的军队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不分胜败,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此役的具体唐军损失数字不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近些年,有学者已经考证,怛罗斯战前,造纸术已从唐属国拔汗那的首府浩罕和平传入中亚撒马尔罕。[24]
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25]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乱,那么安西都护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到了极盛。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天宝十四年(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至德元年(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唐朝与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来了四次,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者有。
怛罗斯之战之后,高仙芝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反于范阳。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扼守潼关。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还击破了石国及突骑施。[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战争的经过
怛罗斯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离怛罗斯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可行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阿拉伯大军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高仙芝的军队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不分胜败,葛逻禄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此役的具体唐军损失数字不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近些年,有学者已经考证,怛罗斯战前,造纸术已从唐属国拔汗那的首府浩罕和平传入中亚撒马尔罕。[24]
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25]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乱,那么安西都护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到了极盛。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天宝十四年(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至德元年(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唐朝与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来了四次,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者有。
怛罗斯之战之后,高仙芝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反于范阳。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扼守潼关。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