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红歌的力量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十送红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唱出军民血肉深情

《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深情的歌曲。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潮。工农红军被迫撤离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告别父老乡亲北上长征。悲歌送壮士,泪别送红军。《十送红军》的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情真意切、意境哀婉动人。整首歌曲饱含深情,感人至深,仿佛穿越时空,又把人们带回到那难忘的战争岁月。

(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数次严酷的“围剿”。作为中央苏区的江西地区,是敌人围剿的重点,一时间战事频繁。党和红军紧紧依靠苏区人民群众,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只要红军一走,白军一来,除了地主之外,当地的群众没有一个能够逃得掉。凡是家里有人当红军的,家属都要受牵连;凡是当了赤卫队的老百姓,都要被杀头。可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又不能和敌人硬拼,红军采取了游击战术,不得不经常转移。在江西当地,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自发地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祝福他们一路平安,胜利归来。有许多表现老百姓和红军惜别之情的民歌在当地流传,这些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民间特色很浓,美妙动听。

《十送红军》切合了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又具有浓郁的江西韵味,很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江西民歌,甚至被认为就是送红军长征流传下来的民歌。其实,《十送红军》是解放后由专人作词谱曲创作出来的一个音乐作品。

1960年,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演唱革命历史歌曲的指示,空政文工团决定创作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派出歌舞团团长汪洋,词作家张士燮,作曲家朱正本等人,来到江西采风,为歌舞创作做准备。他们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走访老区群众,了解了当年人民和红军的血肉深情,了解了群众唱歌送别红军的情景,搜集了大量流传在江西地区的各种版本的送红军歌曲。江西之行,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回到北京后,词作家张士燮负责剧本创作。当他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感到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从剧情结构上才能把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张士燮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

作曲家朱正本看到歌词后,被深深打动,主动接受了谱曲的任务。朱正本从在江西搜集的民歌《送郎当红军》中寻找到了音乐创作灵感,把心中积蓄的丰富感受都融入了曲谱当中,不到一个小时便完成了创作,当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朱正本在《送郎当红军》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回旋曲的形式,把六段歌词谱成每段不同人声、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