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第218章 欲戴皇冠必承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冠,必承其重’。”
朱贺霖回味片刻,缓缓点头。
到了御书房,景隆帝没有马上召见,两人就在殿门外候着。
不多时,几名锦衣卫合力抬着那根石柱过来,就立在阶下的空地上,掀开柱身上裹覆的布,然后在场地外侧列队站好。
两人走过去,在明亮的光线中再次仔细打量石柱,见柱身两端的夔牛雷纹被斑驳的藻痕覆盖,显得中间被清理出来的字迹刻痕也十分古老。
“做旧的手法还挺老道的。”苏晏嘀咕。
“那么你觉得是什么人的手法?”背后有个声音蓦然响起。
苏晏吓一跳,回头见景隆帝不知何时出了殿,就站在他们身后,连忙见礼。
“臣不过随口说说,现下也是一头雾水。”他谨慎地回答。
皇帝又问:“如若不是人为,那就是天意了?”
朱贺霖忽然开了口,决然道:“儿臣并不认为是天意!”
皇帝将目光转而望向他:“哦,太子怎么想?”
苏晏把手藏在衣袖里,悄悄扯太子的袍角,示意他先打个太极不要表态。但太子仍继续说道:“父皇可还记得,真空教借由童谣,四处传播谋逆流言之事?儿臣觉得,今日这个柱子与其异曲同工,很可能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苏晏暗叹,上前一步正欲开口,皇帝对他道:“清河,你先去书房歇着等朕。”
可太子这边总归还是有些不放心,他犹豫着想找个借口留下,皇帝的声音沉了下来:“——苏少卿。”
苏晏知道圣意已决,只得拱手道:“臣遵旨。”他深深地看了朱贺霖一眼,步上台阶,进了御书房。
皇帝对太子道:“你继续说。”
太子将视线从苏晏的背影上移回来,说道:“今日之事,始于赈米调包,当事官员已投井而亡,死无对证,但儿臣觉得还得继续查下去。户部拨的米,经过几道关卡?接手的人分别是谁?哪道关卡可能有疏漏,或是弄出了不寻常的动静?那名官员有什么背景,平时与哪些人往来?如此逐一追查,定会有所发现。”
皇帝颔首:“说得不错,确实有长进了。继续。”
“将赈米调包之人,定然也与这根石柱有关。不然那名官员为何要当众自尽,为何偏偏选择投井的死法?仿佛……就是为了用自己的性命引出这根石柱似的。”
皇帝叹道:“是啊。他为何偏要选择投井,且明知必死,投井之前又为何要向你磕头呢?”
朱贺霖愣住。惊惶求饶时,磕头之举并不突兀,故而他当时并未留意,如今听皇帝提起,才依稀想起来。确是如此,那官员既怀死志,又何必磕这个头?
“他是在表明心志,还是在交代遗言?”皇帝追问。
太子茫然答:“我……我不知道。真不知道……”
皇帝进而逼问:“他的遗言是什么?是不是在恳求:‘君命已行,万勿祸及我亲属族人’?”
太子猛地后退一步,愀然变色:“父皇这是在——这是在审讯儿臣?!”
“真要是审讯你,按律交给刑、寺、院三司,他们若是不敢审,还有锦衣卫北镇抚司,何必朕亲自来问?”景隆帝深吸口气,像是按捺着心中怒火,声音低沉而威严,“朕来问你,是还把你当儿子!你却来反问朕,是不把朕当君父了么?”
众目睽睽之下,小爷挨了皇爷前所未有的严厉申饬,在场的內侍无不屏息低头,把腰身心惊胆战向后拱,就连锦衣卫们也眼露惊疑。
话说到这份上,太子只得跪地请罪,求父皇息怒。
皇帝叹道:“贺霖啊贺霖,从小太傅们教你圣人之道,你却对念书毫无兴趣,就算拿起书册,不是话本就是兵书。如今恶果终显,没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倒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学了个十足十。”
“……父皇这话的意思,莫不是早就知道先前关于儿臣残暴不仁的谣言,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不然何来的‘以彼之道’!”太子双目圆睁,惊怒地反问,“父皇明知真相,却不为儿臣主持公道,将流言者依律处置,反而任由他对儿臣明枪暗箭一道又一道地放?”
皇帝俯身,伸手捏住了太子的下颌:“你口中的‘他’是谁?你的弟弟?他还不到两岁,你就这般容不下?‘刀口日亡天下’,好啊,书也没有完全白读,至少还知道前朝是如何覆灭的——”
前朝统治暴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结果民工挖河时,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身上刻着一句话:“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此谶谣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冠,必承其重’。”
朱贺霖回味片刻,缓缓点头。
到了御书房,景隆帝没有马上召见,两人就在殿门外候着。
不多时,几名锦衣卫合力抬着那根石柱过来,就立在阶下的空地上,掀开柱身上裹覆的布,然后在场地外侧列队站好。
两人走过去,在明亮的光线中再次仔细打量石柱,见柱身两端的夔牛雷纹被斑驳的藻痕覆盖,显得中间被清理出来的字迹刻痕也十分古老。
“做旧的手法还挺老道的。”苏晏嘀咕。
“那么你觉得是什么人的手法?”背后有个声音蓦然响起。
苏晏吓一跳,回头见景隆帝不知何时出了殿,就站在他们身后,连忙见礼。
“臣不过随口说说,现下也是一头雾水。”他谨慎地回答。
皇帝又问:“如若不是人为,那就是天意了?”
朱贺霖忽然开了口,决然道:“儿臣并不认为是天意!”
皇帝将目光转而望向他:“哦,太子怎么想?”
苏晏把手藏在衣袖里,悄悄扯太子的袍角,示意他先打个太极不要表态。但太子仍继续说道:“父皇可还记得,真空教借由童谣,四处传播谋逆流言之事?儿臣觉得,今日这个柱子与其异曲同工,很可能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苏晏暗叹,上前一步正欲开口,皇帝对他道:“清河,你先去书房歇着等朕。”
可太子这边总归还是有些不放心,他犹豫着想找个借口留下,皇帝的声音沉了下来:“——苏少卿。”
苏晏知道圣意已决,只得拱手道:“臣遵旨。”他深深地看了朱贺霖一眼,步上台阶,进了御书房。
皇帝对太子道:“你继续说。”
太子将视线从苏晏的背影上移回来,说道:“今日之事,始于赈米调包,当事官员已投井而亡,死无对证,但儿臣觉得还得继续查下去。户部拨的米,经过几道关卡?接手的人分别是谁?哪道关卡可能有疏漏,或是弄出了不寻常的动静?那名官员有什么背景,平时与哪些人往来?如此逐一追查,定会有所发现。”
皇帝颔首:“说得不错,确实有长进了。继续。”
“将赈米调包之人,定然也与这根石柱有关。不然那名官员为何要当众自尽,为何偏偏选择投井的死法?仿佛……就是为了用自己的性命引出这根石柱似的。”
皇帝叹道:“是啊。他为何偏要选择投井,且明知必死,投井之前又为何要向你磕头呢?”
朱贺霖愣住。惊惶求饶时,磕头之举并不突兀,故而他当时并未留意,如今听皇帝提起,才依稀想起来。确是如此,那官员既怀死志,又何必磕这个头?
“他是在表明心志,还是在交代遗言?”皇帝追问。
太子茫然答:“我……我不知道。真不知道……”
皇帝进而逼问:“他的遗言是什么?是不是在恳求:‘君命已行,万勿祸及我亲属族人’?”
太子猛地后退一步,愀然变色:“父皇这是在——这是在审讯儿臣?!”
“真要是审讯你,按律交给刑、寺、院三司,他们若是不敢审,还有锦衣卫北镇抚司,何必朕亲自来问?”景隆帝深吸口气,像是按捺着心中怒火,声音低沉而威严,“朕来问你,是还把你当儿子!你却来反问朕,是不把朕当君父了么?”
众目睽睽之下,小爷挨了皇爷前所未有的严厉申饬,在场的內侍无不屏息低头,把腰身心惊胆战向后拱,就连锦衣卫们也眼露惊疑。
话说到这份上,太子只得跪地请罪,求父皇息怒。
皇帝叹道:“贺霖啊贺霖,从小太傅们教你圣人之道,你却对念书毫无兴趣,就算拿起书册,不是话本就是兵书。如今恶果终显,没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倒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学了个十足十。”
“……父皇这话的意思,莫不是早就知道先前关于儿臣残暴不仁的谣言,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不然何来的‘以彼之道’!”太子双目圆睁,惊怒地反问,“父皇明知真相,却不为儿臣主持公道,将流言者依律处置,反而任由他对儿臣明枪暗箭一道又一道地放?”
皇帝俯身,伸手捏住了太子的下颌:“你口中的‘他’是谁?你的弟弟?他还不到两岁,你就这般容不下?‘刀口日亡天下’,好啊,书也没有完全白读,至少还知道前朝是如何覆灭的——”
前朝统治暴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结果民工挖河时,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身上刻着一句话:“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此谶谣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